深度 | 教务处:公选总分够就可以,领域不强求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10
手机版

教务处表示公选课总分够就可以,领域不强求,而这似乎是对前段时间武大半数人毕不了业事件的应证和回应。

“总的通识选修学分够了就可以,已经跟各院教学秘书提前沟通过了,毕业审核的时候会放过。”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赵菊珊说。他不忘提醒一句——“但领域还是要适当考虑,不能只选一个领域、一个学科方向的。要尽可能按领域选,我只能这样说。”

5个月前,他在微信上给教务处副处长朱俊勇转发了一篇文章——《四年后,武大或有半数本科生毕不了业》。后者回复他——“我也看到了。”随即朱处长来到办公室,将自己台式电脑上该微信文章的网页版打印了出来,一共七页纸。

这是武大独立媒体“英仙流”推送的文章,作者张小榛(化名)趁着半夜12点刚过把稿子发了出来。“删前快看”,她说。作为学习委员,在屡次被班上同学询问选不上课毕不了业该怎么办后,她决心去教务系统上扒数据,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最后的结果是耸动的——这引起了教务部和舒红兵校长的关注,官方媒体持续跟进,学生、老师私下讨论,朋友圈几成刷屏之势。一般稿件点击量仅为几百的该公众号,该文章的点击量达到16000+,推文转发率达到1400%。

张小榛认为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是:“趁着时机推动该议题‘火’一把,催着校方关注问题,让所有人不再‘毕业无望’。”

她的期望达到了。

为什么担心不能毕业?2013年修订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规定,学生需在交流与写作类、数学与推理类、人文与社会类、自然与工程类、艺术与欣赏类、中国与全球类、研究与领导类七大通识选修领域各完成一定的学分。

记者通过选取六大学部中人文科学学部、自然科学学部、理学部的18个院系91个专业的培养方案统计分析后发现,其中通识选修课总学分要求在【20,30)的专业有41个,【30,40)的有40个,【40,50)的有8个, 50分以上的有2个。 而10级培养方案规定全校所有院系的通识选修要求仅为12学分。

▲ 10级培养方案

“学校决定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是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13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中写道。它的第一条基本原则是,“进一步强化通识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研究型专业教育。”

现有的学分跟不上剧增的要求,“供不应求”在交流与写作、中国与全球、研究与领导三个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交流与写作、中国与全球、研究与领导三个领域提供的课程学分远远少于培养方案上要求的。”这是《四年后,武大或有半数本科生毕不了业》一文的核心论据。

张小榛以2013级新生入学人数7691为基数,假设2013级-2016级所有学生数为7691*4=30764人。由于各院系对交流与写作、中国与全球、研究与领导三个领域的学分要求都至少各2分,因此她假设这三个领域全校所需总学分至少各为30764*2=61528。 同时她假设学生上公选课的时间为六个学期,并以2015年秋季学期提供的公选学分为样本,计算得到交流与写作类所能提供的总学分是3898*6=23388;中国与全球类所能提供的总学分是5538*6=33228;研究与领导类所能提供的总学分是2446*6=14676。每个领域都“差得不是一点两点”。

文章发布的第二天,校学生会权益部试图通过减少学生人数、加入“暑期学校”学分数等方法减少数据误差,却不得不承认最后的结论——“根据2013培养方案和现行的开课状况,武大即使人人不挂科,也将有半数左右的人毕不了业。”

为什么没那么多课?“学校面向全校公开招标,对聘任教师要求非常严格,资格审查、比较淘汰、专家复审、学生评教……申报通识课程的教师,都必须过五关斩六将。”2010年10月15日发表在《武汉大学报》上的文章“独具魅力的通识课”中提到。

然而于2013年申报开设公选课的哲学副教授柳宇成(化名)却认为申报并不困难。他表示公选课大部分是按照开课学院划分领域,特征比较明显。而学分认定的决定权在他们自己,可以申请修改,比较灵活。

“我这块学科是教研室统一报名,然后教研室报给学院,学院再报给本科生院,报上去的课都审核通过了。”他说。但他也表示,尽管教研室申报成功了2、30门课,但每个学期能开出来的可能不到十门。

13级培养方案附有《武汉大学通识选修课程总表》,但其中大部分课程都未开设,也未放在教务系统上让学生选。

“看见培养方案里一页页的都是课,光研究与领导类就有45门。真想活在培养方案里……培养方案里有这么多课头,倒是开啊?”张小榛说。

▲ 《不能毕业》一文的朋友圈评论

“我们也想开,关键是一些老师不愿意开啊!”教务处副处长朱俊勇有感而发。医科背景的他,自己也开设了一门公选课——“性与健康”。站在一个公选课老师的角度,他说:“上公选课很累,补贴也不高,学分费经过七七八八的扣除后,老师拿得其实很少。” 柳宇成老师有同样的感受——“我是人文学科,不仅公选课,就算是专业课的课时费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一门课一学分就几百块钱,两学分就1000来块钱,我请学生吃顿饭就没了。”他说。 他认为因此一些老师宁愿去校外讲课。“一些老师去外面给老总们讲国学,谈谈传统文化孙子兵法什么的,收入很吓人,可能上一个学期课都不如在那讲一次。而且外面讲得很轻松,不用像给学生教学那样把知识点都讲到。”

同时他认为老师要兼顾多门课程,还有职称评比的科研压力,因此没有多少精力放在公选课上。“各种教师奖项评比,教学上的比重很小。老师干正事没有收益,评不上职称他活不下去的。”他说。而这和2014年12月23日引起热议的四川大学周鼎“自白书”的观点相似。

“讲好一门课能折算成几篇论文?为什么我们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日下?因为一个老师的职称只与他的科研成果有关。”、“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 这位深受川大学生欢迎的公选课老师在自白书中写道。

周鼎认为学校是被绑架的,而这也和柳宇成老师的观点一致——“这是整个高等教育制度设计的问题,不是武大的问题,也不是本科生院的问题。每个领域有多少门课,每个学期又有多少人开,是老师自发的,本科生院不能强制,它也没有办法。” 柳宇成说。

谁定的培养方案?柳宇成老师第一次看到张小榛的文章是在微信上——某几个学院的教学秘书正在谈论它,其中一位还做了计算,并认为学生真的没法毕业了。“学校很明显是要加强通识选修教育,我想这个决定是对的。” 柳宇成老师表示。 曾在牛津、耶鲁大学学习的他认为,此次通识选修培养方案的调整借鉴了耶鲁、芝加哥大学的经验——“学校的耶鲁的通识部分是按主题分的,比如人文社科、自然工程之类,芝加哥大学是按专题来分的,比如西方与世界、中国历史之类,看得出做决策的老师费了些功夫。“他说。

▲ 芝加哥大学通识课程摘录

教学秘书黄晓扬(化名)和他观点一致。“方案本身是没有错的,关键怎么执行,能否执行。”她说。面对“如果没有考虑到执行的问题,是否证明当初的方案有缺陷”一反问时,她没有回答。

在校学生会权益部《【瞩目】当“选课难”遭遇“培养方案”》一文中,本科生院给学生的建议是:“如果学院内大部分同学认为培养计划不够合理,难以修完全部学分,可以在学生之间统计下数据,反馈到院教学研究办公室,让其修改培养计划。培养方案是各学院独立制定的,本科生院不会过问。” “确实有同学跟我反映过,我也跟学院那边反映过,但我们13版的培养方案都是按照学校的统一的要求讨论制定的,都是按照学校的文件来的,应该是没错的。”新闻院教学秘书杨力说。

“我们是按学校最低的要求设计的。”负责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新闻院副院长强月新一再强调。

2013版培养方案附录文件——《武汉大学2013 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第三条“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中写道,”通识选修课程设置和修读要求(30-50 学分)”。

▲ 13版培养方案的规定

新闻与传播学院13版培养方案对通识选修的要求是30学分,为此细则最低要求。但此细则却显然与实际情况不合,例如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识选修就仅要求20学分。

▲ 汉语言文学专业13级培养方案

当记者试图就相关问题采访本科生院副院长兼质量管理处处长黄明东时,后者拒绝接受采访。

在9月30日本科生院2015年度召开的第4次通识教育研讨会上,学校宣布拟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分四章,后三章将重新规划通识课程的基本模块,基本模块将囊括中国文化、世界文明、哲学批判、科学精神、生命关怀、现代社会、艺术体验等七大模块。

2015年12月24日,本科生院发布了“关于填写《关于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的通知 武大本函〔2015〕110号“文件,文件表示:新一轮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即将展开。

▲ 问卷设置的部分问题

抗议声最多的一个院在所有院系中,公选要求修满30学分的新闻院招来的学生抗议几乎是最多的。除公选学分之外,例如新闻学专业还要求9分的任意选修。

一些通识选修学分要求更高的院系基本都将部分专业课纳入相应公选领域,从而减轻了本院学生的选课负担。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它的通识选修要求50学分,但学生实际上只需抢18学分的全校公选课。

▲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徐林枫是新闻院13级网传班的同学,2015年秋季学期他抢到6分公选。从大一下到大三上的四个学期里,他一共修了22分公选和6分任意选修,后者达到了培养方案的规定,因此,他还差8个公选学分才能毕业。同院的小瑞(化名)则还差10个公选学分,她说,“周围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情况。”

由于新闻院大三下是统一的大实习,剩下的学分他们基本只能留在大四修回。如果他们大四下学期上公选课,极有可能因为无法及时得到课程成绩,影响毕业证学位证的获得,造成延毕。

武汉大学校会快帮的文章《【视点】关于选修课学分的那些事儿》中采访到一位总共只选了16分的新闻院13级学生。文中写道,“一学期修满14个学分显然并不现实,但如果大四一年都耗费在补满学分的话,将会严重制约以后的发展前途。”

“我认识的大四(12级)学长学姐只有很小一部分还在选课,而我们是几乎都要留下来,这一定会和找工作考研之类的事冲突。”徐林枫说。在他的印象中,“12级虽然还有一些专业课,但他们都不去上了,大家实习完都没心情上课了,老师也理解,所以管的不严。而公选课水起来比较麻烦。”

新闻院12级学生胡鑫肯定了这一说法。

“(我们)确实要出去实习和找工作的,确实每次去上课的人比较少。我们班大概五十人左右,上课人少的时候可能就五六个人,多的话也就二三十人吧。作业还是得交,但老师看大家比较忙,所以deadine都是可以商量的。”她说。

而徐林枫对学院的培养方案仍表示接受——“毕竟专业课减少了。”

“其实我觉得如果我能选上自己想上的选修课就挺好的,那样我会很积极地学习,但是我经常没得挑,所以一些课最后也就混个学分。“他说。对“不能毕业”风波,他态度平静:“目前的经历是对武大的程序和规范不怎么在乎的,经常是朝令夕改。”

他决定大三下选一些考勤要求比较松的课,并多拜托在校同学。如果大四还抢不到课,他说自己可能会回去“递条子”(跟老师说明,如果班里有位置就让教务处给该课增加几个选课人数)。而小瑞也表示,“肯定是以学业为重,实习当然是放后面。“

“该干嘛干嘛去,别把精力浪费在这问题上。要相信,学校不会让大家因此毕不了业。别担心,让他们去想办法。”教学秘书黄晓扬接受采访。

处长赵菊珊表示,“毕业审核适当调整”细则将适用于任何使用2013版培养方案的学生。张小榛在文中做出的最重要之假设——“毕业认定严格按照培养方案走”被推翻了。也许她的推断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记者 | 黎诗韵责编 | 秦境阳

上一篇:如果我能早一天见到您
下一篇:湖北文理学院举行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综合报告会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