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闽南文化为办学特色 访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福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24
手机版

2016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采风活动

核心提示:3月19日,“文化自信与伟大复兴——学习贯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座谈会”在中央党校召开。与会专家强调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摆上工作日程。如何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本地落地生根?闽南师范大学为此做了积极探索。他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立足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致力于闽南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形成了闽南文化办学特色。本期,我们特专访了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福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

立足闽南文化核心区域形成闽南文化办学特色

闽南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百越文化、闽南本土文化,也吸收了异域有益文化;既有闽越文化、中原汉文化的基本色彩,又有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特色。从时间维度看,闽南方言是中古汉语的活化石,是解读中古文化的一把金钥匙;从空间维度看,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是漳、泉、厦三地,传播的集中地区是台湾,辐射区包括福建省内、潮汕、浙南、雷州半岛、海南岛及港澳等地区,而且伴随着闽南族群开拓的足迹,延伸至东南亚许多地方,甚至远及欧美,成为海外华族里的重要文化标识。

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的特征,它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爱乡、慎终追远、崇文重教、重礼尚义等优秀品质,还保有敢拼爱赢、开拓进取、开放兼容、务实逐利等地域文化特色。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记者:我们知道这几年闽南师大一直致力于闽南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在这块上,我们是如何做到立足闽南文化核心区域,形成闽南文化办学特色的?

林晓峰: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闽南文化研究院,现有专职人员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12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该院立足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着眼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致力于闽南文化传承与创新,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既是海内外开展闽南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也是海内外唯一一家培养“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层次人才的综合性教学科研机构。

本科阶段,特色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是闽南文化教育的核心之一,我们逐步把闽南文化研究成果应用到本科专业建设和改革中,组织编写出版了《闽南历史文化概说》《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综论》等20余部闽南文化特色教材;开发了林语堂研究、台湾史研究、闽台民俗文化研究、闽南方言研究、闽南民间美术研究等一系列具有闽南文化内涵的本科专业课程,为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1年以来,闽南师大开设“闽南文化”模块通识课97门次,涉及闽台民间美术舞蹈、生活闽南语、闽南语诗词吟诵、闽南戏曲欣赏、闽南民间音乐欣赏等内容,选修学生约14238人(次),基本涵盖本科所有专业;文学院从2012年开始举办闽南诗歌节,集教学实践、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于一体;新闻传播学院以闽南文化微电影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践体系改革获得学界高度认可;2015年,艺术学院教师创作的闽南语歌曲《跳火群》荣获两项金奖。

记者:闽南师大这一办学特色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融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又有哪些具体体现?

林晓峰:2009年以来,学校注重将闽南文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与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福建发展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组织申报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8个,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及省高校海西专项39个,校级重大、重点项目8个,其他项目23个,经费共计1298.4万元。

此外,2008年闽南师大还成立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两岸关系理论漳州研究基地”,2012年建立“全国台联闽南文化研习交流基地”,2014年成立福建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闽南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成立“福建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学校与有关单位合作在闽南文化集中传播区域相应建立了一批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闽南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建成了全国首个全方位介绍闽南文化的特色馆——闽南文化展示馆,引导学生设计一系列闽南文化主题创意产品,同时承担了《林语堂全集》《漳州海丝文化》《漳台关系丛书》等地方政府相关文化建设工程,自觉承担起传承弘扬闽南文化的社会责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记者:闽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那么,闽南师大在完善闽南文化研究应用人才培养机制上有哪些好的做法?

林晓峰:经过长期办学积淀和多方努力,闽南师范大学如今已经科学构建了海内外唯一一个完整的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学校在福建省“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方面,每年从文学院、历史系、艺术系等五个院系大三学生中选拔30名本科生,学习期限一年。聘请两岸教师联合授课,实行小班教学和个性化培养,注重强化教学实践,组织学生到漳、厦、泉及金门、澎湖、台湾岛内等地开展田野调查。至今编辑出版了9卷学生调研文集,得到了闽南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们的肯定。

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在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设置了“闽台文化与文学研究”专业方向,在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设置了“闽台地方文献整理”专业方向。2012年以后,学校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自主增设了“闽南民俗与民间文艺”“闽南文化与家族社会”两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下设4个研究方向。

在“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项目建设方面,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日常教学管理已步入常态。截至2016年9月,该项目已连续4年招生,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5人,其中台湾籍学生4人,实现了生源的地区突破,形成两岸青年携手学习研究闽南文化,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和谐互动局面。

我们遵循“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采用集体协作、个性化、开放式、项目带动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联合授课与合作指导,政府、高校、民间团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研究型闽南文化专门人才。

我们还发挥对台文化区位优势,与成功大学、金门大学、元智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校签订合作协议,采用两岸高校“双导师制”,特邀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授课,汇聚两岸高校专家的力量共同培养。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学校的“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两岸高层次特色人才培养上是一个创新之举,也是迄今为止两岸唯一的博士层次的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项目。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发挥闽南文化纽带作用 推动两岸教育文化交流

台湾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祖籍在漳州、泉州及厦门,台湾的文化与闽南文化一脉相承、不可分割。“两岸一家亲”,研究和传承闽南文化,不仅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促进传统文化资源的永续性发展,而且对于两岸同胞“和合思想”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

记者:您曾说“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那么,在两岸教育文化方面我们学校又是如何去促进交流合作的?

林晓峰:闽南文化作为维系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具有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独特作用,我们尤其重视闽南文化核心元素的保护工作。学校通过设立闽南文化研究课题和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研究等渠道,鼓励师生围绕闽南文化文物、闽南涉台文物以及闽南民俗、信仰、宗教、建筑、音乐、舞蹈、武术、体育、剪纸等“非遗”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和专业调查,撰写了一批科学严谨的调查报告和可行性强的政策建议,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截至目前,我校在闽南文化理论研究方面,已组织出版和公开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著。其中,《台海文献汇刊》(60册)《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和《台湾族谱汇编》(80册)分别于2014年、2016年在北京举行首发式,有力地促进了闽台文化研究。

从2012年起承担国务院台办年度重点交流项目“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承担了一批以“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为国家和福建有关部门开展对台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平台支撑;参与主办“海峡两岸朱熹陈淳学术研讨会”“台商发展论坛”等大型研讨会,推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在学术交流方面,近5年来,闽南师范大学先后组织举办了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开漳圣王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高师院校教师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海峡两岸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层次的大型学术交流会议,陆续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闽南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有力地促进了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创新发展。

记者陈晓云文/供图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上一篇:大学自主招生青睐楚才获奖者
下一篇:龚蓓苾长城look学院风装扮 尽显早春气息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