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巢”——孙青作品高校巡展5日在内师大美术学院开幕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25
手机版

5月5日上午9:00,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馆承办的“新巢”——孙青作品高校巡展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

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云国宏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霍日查、美术学院副书记石钧教授、民族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晗晟教授、美术学院王治平教授、雕塑艺术研究院李崇辉教授出席了开幕式。云国宏校长、石钧副书记、画家孙青先后致辞,开幕仪式由美术馆馆长崔雪冬副教授主持。

“新巢”

——写在孙青作品展前

文/刘永刚

我看了孙青大部分作品,研究了她在各个时期创作过程中的发展脉络,以“新巢”为展览名字再恰当不过了。儿时她对鸟巢的好奇与破坏,观察与保护,到以鸟巢为创作题材开始,从未间断过对此所产生的浓厚兴趣与极大关注。如果把她早期作品称为“旧巢”的话,那么,她近两年创作的系列作品便可以称之为“新巢”。在与她聊起这次以什么名字为展览题目时,我所想到的就是“新巢”。

“新巢”展有两层意思:

其一,对“新巢”的营建,指她近两年多艺术的重构;

其二,对“旧巢”的保护,指她从艺多年至诚的坚守。

孙青的绘画创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她的画风多样,有写实的、有表现的,有印象的、有象征的,有新客观的、有超现实的;也有叙事性的、观念性的。总体来说,她初期的作品多以学院课内、外的写生为主,加之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吸收、转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形式语言表达,使“旧巢”的作品逐渐诞生,从而持久的自我绘画保护与至诚的坚守直到今天。

进入21世纪,孙青放弃了学院派的绘画创作常规,将印象派的、象征主义的传统融入到自己的绘画里,力图在光与色彩、内容与形式上达到和谐统一。2014年开始,孙青的艺术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一方面,创作观念的改变,摆脱西方艺术理念的束缚,脱离西方艺术形式表达,与之拉开距离;另一方面,从本土文化出发,使作品营建出“新巢”内在的文化观念的重构。为了更好的了解孙青的《新巢》系列作品,简要回顾一下她各个时期的创作历程。

孙青1966年出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临河市。临河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阴山南麓,河套平原中部,南临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故名“临河”。是一个有牧场、沙丘、森林和湖泊的好地方,阴山临河岸,阳林露鸟巢。儿时的孙青快乐无忧的成长在这片原生态尚未遭到破坏的土地上。她顽皮戏耍,喜欢在土堆夹缝里掏鸟破巢为乐,经过长辈的教诲,开始观察,保护它们。有一次暴风雨来时她奔跑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坠落的鸟巢怕踩到,便蹲下来守护,雨下大了,她就用矮小的身体给破碎的鸟巢遮风挡雨。儿时的记忆为她后来创作的“旧巢”作品提供了素材。1995年创作油画作品《生命的传说》就是反映当时的一件重要作品。少年时代,因父亲遭到迫害使她性格开始孤癖,独自其想。剪过窗花,玩过泥巴,出过板报,画过英雄等等,这段经历对她在2014至2016年创作的水墨、油画、陶瓷、雕塑《新巢》系列作品具有深远影响。

孙青198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当时我是她的班主任。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温文尔雅,态度认真;朴素勤俭,好学进取;少言寡语,安静平和。在学习期间,很多习作就能感受到她对法国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画家作品的喜爱,深受他们的影响。如雷诺阿、梵高等等。毕业以后1990年她开始转向法国象征主义大师雷东作品的专研。通过与她近期谈话了解到她当初的一些想法,她认为:“绘画应该是想象的结果,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写生带来的表象世界的再现”。因此,她放弃对印象主义光与色彩的迷恋,从而致力于表现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光怪陆离,幽灵幻象的追求。如1998年油画作品《化石》。

从1995年至2016年,孙青的创作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从1999年至2012年。这一时期,孙青延续着“旧巢”的创作思路,只是把鸟与巢换成了女人和花、女人和狗。如果从现代艺术语言角度来说,她的这些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了现代主义倾向。通过2005年的油画《花落花开》、《女人花》系列作品,可以看出她十分喜欢描绘女人与花卉题材。这反映了她把自己沉浸在自然和宁静之中。这两组系列作品在她这个阶段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女人花》此画作,黑白衣裙的自画像与各色组成的花朵,色彩凝重,排除了光照的作用,以固有色展现在观者面前,这在当时讲求光线和补色写生画来说,是很新颖的创作。孙青之所以画花,是她从花中看到了自己、也看到另外的人,花朵如同人的面孔,花多了就是一个很难解的题,换句话说它就是灵魂深处的镜像。在这一时期她也开始尝试用水墨宣纸创作作品,内容多为盛开的花朵和犹豫的女人(大部分以自画像为主)简炼的头像,概括的花草同她的早期作品相比如同两个世界。水墨画的回归,是孙青艺术的一大特色。2007年水墨作品《荷花夫人》,正是这件作品,她开始对传统绘画的学习与借鉴,为后来的《新巢》系列作品埋下伏笔。从这些上述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孙青对美的追求与渴望,以及对“花落花开”的忧虑与惆怅。尽管这些作品借助花卉与女人来探索作品在形式语言表达上能否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她在2009年创作的油画《朋友》系列作品(获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创作毕业展特等奖)和早期作品比较起来,明显的受到德国新客观主义(新即物主义)的影响。它将我们拉回了多灾多难的现实,关注客观的世界。与此同时她放弃以前的表现方式,在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独立的个人语言时,她所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将自己的作品在形式表达与个人内在的情感有机的融汇在一起。她开始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确立了她下一步的创作方向,并形成了《新巢》系列作品的定位与个人风格的呈现。

一位从艺者要想形成与他人不同的艺术道路,首先要至诚的专注创构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体系和纯粹个人化的艺术发展逻辑,同时,还要在当今物欲横流、喧闹纷杂、混乱不堪的艺术现象里集中精神保持清醒的认知,结合自己生活的经历与广博的学识,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在孙青新创作的《新巢》系列作品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讲述着她自己的故事,建构着属于她自己的“新巢”家园,这个家园同我们有关,更同整个人类有关。

预祝孙青展览获得圆满成功!

2016年3月9日于北京新华园

生命欢愉背后的疑惑

——孙青的绘画品格

文/王端廷

孙青是我的学生,她在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级油画创作研究工作室”学习时听过我讲授的西方美术史课程。在我的印象中,孙青是一个勤奋用功的学生,一个有着敏锐感受力的艺术家。当我看到她的毕业创作《朋友》系列作品时,我为她的学习收获和创作进步感到十分欣慰和惊讶。在我看来,她的该系列作品有着独特的个人面貌和深刻的精神内涵,还具有鲜明的当代绘画特征,显示了良好的艺术功力和巨大的创造潜力。

事实上,孙青自1990年从内蒙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多次赴京研修。在进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之前,她曾于200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胡明哲和丁一林教授主持的“造型与形态课程研究班”进修;在此之后,她又于2014年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永刚教授主持的“造型艺术语言探索高研班”深造。在丰富的学习经历和众多的师承关系中,对孙青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有两个因素,这就是夏俊娜的绘画语言和刘永刚的艺术观念。刘永刚曾是孙青大学时的班主任,如今作为德国留学归国艺术家蜚声国内外,他的国际文化视野和当代艺术价值观给了孙青深刻的启示。

披览孙青的整个创作历程,我们看到她是一个变化丰富、风格多样的艺术家。从大学毕业至今,她的绘画风格经历了从写实主义到象征主义,又从表现主义再到超现实主义等多种风格的演变。在绘画风格演变的背后,是孙青的艺术观念上的蜕变。从刻画眼中之物到描绘心中之象,从再现外在形色到揭示内在真实,孙青在对艺术真谛不断的探索中获得了艺术境界的升华。

在人们的印象中,内蒙古画家大多喜欢描绘草原生活和蒙古民族风情,但孙青摆脱了这样一种地域性画家的身份定位,这也许是因为她是一位汉族画家,而且一直生活在呼和浩特这样的现代城市的原因,她的绘画显示的是源于工业化都市生活的观念意识。作为一个女画家,孙青的绘画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但她不像当下许多女性主义艺术家那样热衷于标榜女性独立、追求性别平等的观念表达。她的绘画几乎不涉及沉重而严肃的社会、政治和历史题材,而表达的是女人共有的心理特征和精神倾向。孙青喜欢内在心理和外在环境的安全感,喜欢一切美丽的能愉悦自我的事物;她喜欢花,相信花是女人的灵魂。她追求艺术创作与自我生命和情感的紧密联系。虽然孙青的绘画品类多种多样,人物、静物和风景应有尽有,但她的大部分绘画的题材主要集中在女人和花这两个对象,而画中的女人有多半是她的自画像,也就是说,孙青描绘的是自己的个人生活。事实上,个人叙事、日常叙事和微观叙事正是当代绘画的共同特征。孙青通过日常生活和个人世界的描绘,表达的是生命的满足和愉悦,带给观众的是情感的温暖和生命的活力。

我们看到,孙青的创作呈现出明晰的阶段性,她的作品也都以系列形式出现。自2005年以来,孙青先后创作了“向夏俊娜学习——自言自语系列”、“向凡高致敬——向日葵写生系列”、“自画像系列”、“朋友系列”、“荷花与巢系列”、“瓶花系列”和“受伤的巢系列”等不同题材的作品。在始终如一地表达自我生命和情感体验的同时,孙青从一开始就醉心于对生命及其意义的思考。从她最早的作品开始,蛋和巢的形象就反复出现在她的绘画中。在1995年和1996年先后创作的《生命的传说》和《爱鸟的童子》两幅作品中,她将自己的儿子画成从鸟巢中诞生并和两只鸟一起玩耍的状态。在后来的“荷花与巢系列”和“受伤的巢系列”作品中,蛋和巢甚至成了主体形象,传达着更强烈的象征寓意。这些情景不禁让人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主神宙斯爱慕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的妻子勒达,变成天鹅与她相会,勒达受孕产下一卵,孵出孪生兄弟卡斯托尔和波吕丢刻斯。而据孙青本人说,蛋和巢这个题材来源于她童年时一次野外奇遇。在一个暴风雨的傍晚,她在奔跑中看到芦苇丛中一窝野鸭蛋,但回头反复寻找却始终不见踪影。从此,那窝蛋就进入了她的梦境,成为她思考生命源头和终点的依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哲学的基本命题和人类的终极困惑越来越紧迫地萦绕在孙青的心头;面对现实世界瞬息万变,她有时甚至有一种生命的幻灭和虚无感。在她最近创作的陶瓷雕塑/装置作品“受伤的巢系列”中,他借用破碎的蛋表达了生命脆弱感。孙青将艺术从个人生活体验的表达转向到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思考,完成了从“小我”意识到“大我”境界的升华。她的“受伤的巢系列”作品对生命危机的揭示,不仅超越了女性性别意识,而且超越了民族身份的拘囿,表达了人类的共同心声和普遍关切。

长期的艺术探索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使得孙青获得了自由表达的能力,除了上面提到的对多种风格语言的熟练掌握之外,她还成了驾驭材料技法方面的多面手。在孙青的整个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水彩、粉彩、素描、油画、国画和陶瓷等各种材料手段的应用,最近她还涉足装置艺术的创作。这一新形式的采用意味着她的艺术开始了从形式主义向观念主义的转变。

孙青是一个有着强烈进取心的艺术家,她已经养成了不断突破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习惯。她认为既然世界在变、生活在变,艺术也应该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如今,孙青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不受媒介和语言限制,随心所欲地创作出具有个人面貌的作品。常言说“艺无止境”。突破社会和环境的局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给自己的作品注入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应该是所有艺术家毕生不懈的追求。

我们带着充足的信心祝愿孙青的艺术之路通向更为辉煌灿烂的未来。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2016年3月18日于北京

云国宏校长致辞

石钧副书记致辞

画家孙青致辞

开幕式现场

嘉宾参观展览

嘉宾参观展览

嘉宾参观展览

嘉宾参观展览

画家孙青讲解创作

画家孙青与云国宏校长合影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相关阅读:

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橘子君哦!

上一篇:理工大学海事大学发布自主招生简章
下一篇:大学与中学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绵阳教育发展新方略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