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志愿服务博鳌论坛多年 呼吁建成教学实践基地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28
手机版

央广网三亚3月28日消息(记者 吴媚苗)“参与新闻中心的运营,对我深刻理解全球传播大有帮助。”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传播学教授毕研韬对记者说。2015年以来,毕研韬教授已连续三年在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担任志愿者。

“从功能上看,博鳌亚洲论坛就是一家媒体,各个分论坛就是媒体的版面、频道、栏目,议题的设置、嘉宾的选择、论坛的营销都要尊重新闻与传播规律。” 毕研韬解释说,“传播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只有融入其中,从专业视角细致观察、系统分析,才能协助提升博鳌亚洲论坛的影响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毕研韬教授总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闻中心的服务工作。

毕研韬表示,在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中国该怎样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博鳌亚洲论坛能在反全球化运动中发挥什么作用?从全球治理、重塑世界秩序的角度,博鳌亚洲论坛还能做些什么?这些都属于战略传播的范畴。他希望博鳌亚洲论坛能成为全球性教学实践基地,成为国际性跨学科的开放型实验室。

博鳌亚洲论坛“媒体领袖圆桌会议”已发起成立“亚洲媒体合作组织”。毕研韬认为,这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有助于重塑全球传播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毕研韬认为,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尚不具备所需的设计实力,而新闻传播业界亟需理论牵引和智力支撑。如“亚洲媒体合作组织”的建立能带动学界和业界共同进步,则功莫大焉。同时,如何实现博鳌亚洲论坛的可持续发展?毕研韬认为,博鳌亚洲论坛不应成为中国一家的外交平台,而应成为所有参与国家和组织的交流对话网络。怎样通过博鳌亚洲论坛践行亲、诚、惠、容?毕教授认为,建立数据库是必然方向。

除了功能校正和产品研发等宏观课题,毕研韬建议,博鳌亚洲论坛在现场管理上增加科技含量,譬如采访间和存物柜的使用可智能化;分论坛信息可借鉴机场内航班信息发布模式,同时要提供电子检索设施;增加会场平面图显示板和电子地图;增加各种场所的标示,等等。毕研韬说,这些可交给相关专业的学生去完成。

上一篇:暨南大学:何小勇
下一篇:马云湖畔大学第三届首课:谈“砸缸”和“上下三路”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