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椽笔刀耕——罗映球版画艺术纪程”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31
手机版

3月31日下午,“椽笔刀耕——罗映球版画艺术纪程”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15日。

展览开幕式上,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谈到,“罗映球先生的创作目的与我们教学的理念相一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关注时代’。这是罗映球先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王永说:“在罗映球先生将近百年的生命历程里面,他一直将版画创作作为他的生命全部,即使在罗映球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刻。”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皮道坚谈到,“罗映球先生是鲁迅先生所倡导并积极推动的20世纪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一位艺术家。他非常的勤奋、热爱艺术,不求闻达,他的高寿得以让他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丰厚的艺术遗产。”

开幕式嘉宾合影

赠画仪式

开幕式上,罗映球先生的家属为广州美术学院捐赠了10件代表作品,其中6幅版画作品(涵盖了50年代-80年代的代表作品),4幅晚年的国画作品。

罗映球(1914-2006)是广东土生土长的版画家。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受到粤东版画家罗清桢影响而开始版画创作,直到去世。在长达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基本未离开过其故乡广东兴宁,始终未放下过他心爱的刀版,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版画作品,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为丰富的版画家之一。

展览现场

罗映球的版画始终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把生活作为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作题材,大多与粤东农村的人、事、景密切相关。在艺术语言上,他根据不同表现题材,进行多方位的技法尝试,在构图、刀法、印刷、意境营造等领域持续探索并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个人特色。

本次展览按照罗映球不同时期的创作分为:新中国成立前的版画创作、新中国成立后的版画创作、改革开放和进入21世纪的版画创作。

展览作品欣赏

新中国成立前的版画创作(1936年—1949年)

罗映球抗战时期的版画创作有着鲜明的抗战木刻“为武器,为工具”“文化刀笔”的性格特点。在题材内容方面以抗战生活作为主要的创作题材,一方面表现被压迫人民的困苦生活,以此来唤醒民族麻木的意识,一方面通过刻画现实的斗争生活,以此来鼓舞民众的斗志,表现人们的抗争。

新中国成立后的版画创作(1950年—1965年)

新中国的诞生带来了中国文艺界的新变,正值盛年的罗映球也迎来了自己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充沛的精力和满怀的社会主义建设激情给了罗映球高涨的创作热情,据不完全统计,自1950年至1966年十几年间,罗映球就创作了木版画作品不下三四百件。建国后国家政府对美术创作的支持和活跃的中外美术交流环境在鼓励了创作之余,也丰富了罗映球的艺术活动,1949年起,罗映球开始陆续创作木刻中外革命伟人像,并出版画集,他的作品入选国内外各种展览,并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改革开放和进入21世纪的版画创作(1977年—2006年)

1979年以后,虽已届退休之年,但罗映球却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版画创作的高峰期,退休的生活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更多的艺术以及与艺术相关的社会活动,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外出写生,以此丰富自己的创作内容。此时的罗映球虽身处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的复杂文化环境中,但他始终执着地坚持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于1979年多次到四望嶂矿区体验生活、写生画画,创作出《煤山》《大道朝阳》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的版画作品。1982年,虽已年届古稀,但罗映球还是坚持骑自行车往返180公里到霍山,徒步登上1000多米的铁山嶂进行写生。他参加广东省组织的创作组赴省内各地采风,深入生活,进行版画创作这大量的写生经历使罗映球改革开放后的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各界对罗映球这位世纪老人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他获得了众多殊荣,其新作不断问世,各类展览活动频繁,关于他的回顾性展览和研讨也走向深入。2006年,93岁的罗映球在兴宁逝世。

上一篇:湘潭大学“清朗网络,文明湘大”表情包标语大赛
下一篇:校长办公会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重要事项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