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双一流”,人才怎么流?-就业新闻-就业频道-中工网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31
手机版

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800万元房补、500万元年薪……各大高校纷纷开出 “史上最高待遇”抢人才,使得人才无序、恶性流动加剧——

建设“双一流”,人才怎么流?

长江学者,200万元“购房补贴和安家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00万元。这是暨南大学为引进人才开出的价码。

800万元房补,100万元年薪。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给学科领军人才的待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给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给院士500万元年薪,天津工业大学给院士500万元住房补贴……

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双一流”建设再次引发各大高校争抢人才的连锁反应,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成为重灾区,人才无序、恶性流动将严重阻碍“双一流”建设的顺利实施。

“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在今年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疾呼,“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中西部高校成“重灾区”

201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每5年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这意味着接棒“985工程”“211工程”的“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

为了在“双一流”建设中占据优势,各大高校除了购置设备、盖大楼之外,便是开启“抢人”模式。百万年薪、科研启动经费、一线城市住房、子女入学等都成为高校招募“良才”的砝码。

“之所以现在有许多高校喜欢‘挖人’,是因为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一位教育专家举例,一所国内著名学府的法学院组建之初,曾在全国法学学科排名前三的院校大批引进人才,使该校法学学科迅速崛起;而华东地区一所211工程院校,近年来在“挖人”的作用下,全国排名已经上升了数十位。

高校“挖人”的疯狂,甚至让一位高校校长害怕听到本校教师被评上长江学者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之类的消息。“因为他们一旦有了什么头衔,就会被人盯上,不少学校开出的优惠条件就来了,年薪100万元+1套房子+2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有的甚至更高。”一位校长在一次会议上如此吐槽道。

事实上,高校之间因为人才引发的“厮杀”并不是新现象。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所谓的“孔雀东南飞”——中西部高校的有实力教师被吸引到东部发达地区。此后,凭借着地理、经济优势和各式各样的攻势,东部地区对西部高校的人才抢夺一直存在。

西北农林大学2000年至2003年间共调出125人,连当时仅有的1名“长江学者”也离开了;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至2014年10年间共流失197人;华中师范大学近5年来已被挖走各层次人才40余人,包括“杰出青年”等高层次人才……

最明显的例子是兰州大学。这所历史悠久、曾经群英荟萃的西部高校在历次“抢人”潮中屡战屡败,甚至出现人才断档的惨烈局面,被网友评为“最委屈大学”。

各高校热衷引进“头衔”

“大量普通高校教师是不流动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马亮说,高校大手笔竞聘的多是一系列“人才计划”入选者。

从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主的杰出科学家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从“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到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青年千人计划”到“杰出青年基金”……各类“人才计划”品类繁多、级别各异。

各省市也纷纷推出以当地名山大川命名的引进计划,比如“黄河学者”“泰山学者”“黄山学者”;许多高校还有自己单独的人才计划。

业内专家认为,高校之所以热衷于按“头衔”引进人才,缘于各类“人才计划”的入选人数已成衡量大学、学科实力的重要指标,并在高校排名、学科评估、项目申报、经费划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一些入选各类计划的“人才”也纷纷待价而沽。“他们利用高校‘求人心切’的心态,在不同学校之间跳来跳去,不断刷新自己的薪酬标准,这个过程,他的学术水平提高了吗?”武汉一所部属重点高校的青年教师告诉记者,更夸张的是还有人最后跳了一圈后回到原来学校,待遇翻了好几番,“这对那些踏实做学问的人公平吗?”

最近,网上公布了一份高被引论文学者榜单。一位大学教师在社交网络转发时“吐槽”道:恭喜大学校长们找到一份“挖人”指导手册。

“‘数人头’的做法助长了高校间的恶性‘人才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在今年两会上表示,目前高校的“挖人”行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挖头衔”,只要有“头衔”,不管人才本身是否适应学校的具体情况,一律挖来,丝毫不顾人才引进后是否能真的将所在学科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学科。

一流大学不是“拼凑”出来的

适度的高校人才流动可以带动思想、研究、资源和成果的交流,然而不少专家认为,目前的这种“挖人”式的流动,隐含着急功近利、恶性竞争等问题。

“一流大学是干出来的,不是靠急功近利方式‘拼凑’出来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表示,这种急功近利之风将严重阻碍“双一流”建设的顺利实施。

“这种‘互挖墙脚’的行为导致内耗严重,高校用人成本大幅提高,也导致了高校高层次人才严重不均衡。”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说。

民盟中央副主席葛剑平指出,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出项目没有所谓的“高端人才”经费,学校只能东挪西拆地挤占正常的教育事业费,这给高校预算支出造成一笔不小的赤字和沉重累赘,一旦经费缺乏或者薪资增长迟缓,被引进的“雇佣军”又会被出价更高的学校挖走。

“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教育部在1月25日发布的《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中要求,东部高校对人才引进和薪酬条件等作出规范;各高校要对人才聘用合同契约加强管理,对引进各种人才加强规范;同时引导各高校形成联盟,对薪酬等条件上大体上做出规范,目标是不让它恶性竞争。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鹏认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首先要承认人才流动的合理性,还要强调政府在人才流动中的责任与担当。“高校人才流动既要考虑国家的发展战略,又要顾及市场的需求。既不能按照计划经济人事管理模式,将人才终身绑定,也不可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无视高等学校公共职能和责任担当。”(中工网记者 张翀)

上一篇:北京电影学院招标公告
下一篇:200多所高校将来惠州参加科交会 探讨产学研合作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