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10名学生获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31
手机版

第37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于3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圆满闭幕。本届大赛以“发现创新责任”为主题,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据悉,今年共有22.15万名青少年参加了大赛活动,约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17%。参加本次大赛的还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捷克、丹麦、以色列、马来西亚、俄罗斯、南非、乌克兰、新加坡、韩国等11个国家,以及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的15个代表团的代表共87人。

本届大赛中,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以下简称“市长奖”)的颁发备受关注。“市长奖”于2003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旨在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激励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促进科技人才的早期成长。经过面试、答辩等综合评定,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王维曦、北京市第四中学施则威等10名同学获得第十五届“市长奖”,北京市领导为学生们颁发蔡奇市长签名的获奖证书,鼓励同学们勇攀科技高峰。

王雨轩

北京十一学校

科研心语:我愿以一生的精力探索无限的未知

研究课题:《手机图片的发型合成》

获奖体会

我的科技创新项目《手机图片的发型合成》提出了基于手机图片的人脸发型合成方法,并实现了相关的软件系统。该系统通过手机拍照,将朋友照片、明星照片、理发店图片中的发型与用户照片合成新发型图片,使用户随时随地选择发型并观看合成效果。

我从小就对科技活动感兴趣,儿时读过关于邓稼先、郭永怀、华罗庚等科学家的故事,至今令我记忆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为科学家这个想法在我脑中越来越清晰。我喜欢计算机,喜欢用编程实现自己的想法,在中学期间我选修了网站设计、数据库技术、安卓系统开发等几乎所有能够选修的计算机类相关课程,同时我还学习了大学先修课程《计算概论》,这些知识是我尝试自己想法的基础。

此次荣获第十五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鼓舞。在比赛的过程中,我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创同人,体会到了交流的乐趣与重要性,增长了专业知识,享受了科研的乐趣。这也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科技改善生活的尝试,而我最终目标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实现科技改变生活。

王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中学部

科研心语:科学研究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希望我未来还能将这样认真工作的态度坚持下去,在科学研究的路上走得更远,为祖国的科技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研究课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的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

获奖体会

获得第十五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令我备受鼓舞。这是我第一次同时面对9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而当我的展示获得了各位评委的赞许时,我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的展示和交流中,我对自己的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一开始的“知其然”逐渐地进步到“知其所以然”。

在和评委老师的交流中,我认识到了课题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例如实验中的电催化性能测定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等等。这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既需要钻研,又需要交流。一个人的思维难免有局限性,但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夯实自己的项目基础,加深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别人对自己的项目有所了解,从而获得多维度的解决方案。

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这样的交流尤为丰富,这里有评委老师,也有同学,每个人都有许多奇异的想法和新鲜的问题,这促使我不断深入思考自己的项目,并加以改进提升。通过参加这次比赛,我激起了对科学的兴趣,锻炼了自己的科研素养,培养了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王维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科研心语: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研究课题:《基于仿真实验的火锅餐厅排队问题研究》

获奖体会

我的项目《基于仿真实验的火锅餐厅排队问题研究》选题灵感来自于北京一家人气火旺的火锅餐厅,这家餐厅门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经过实地观测调查,我发现排队核心问题在于大小桌叫号速度差别大、等候时间长。我的项目着眼于用数学建模方式解决管理难题,以压缩排队等位时间、优化排队管理为着手点开展研究,寻求最大限度满足顾客用餐需求和餐厅盈利愿望的双赢方案。

在一年多的研究中,我经历了入门前的茫然、敲门时的执着和进门后的喜悦。在论文撰写和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体会了完整的科研过程,指导老师用点滴之举诠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启发我对细小问题进行深入挖掘,不断拓展问题的思考维度。

通过比赛,我有幸受到了多位院士、专家的指导,收获颇丰。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差距,意识到破解问题靠的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和对专业的热爱,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要学会寻根问底,不能有丝毫马虎。跬步致千里,点滴聚深潭,这份执着连同科研带给我的无可替代的幸福感,是在与科学家们面对面接触交流时,最让我难忘的感受。

当我们拿起科学的武器,走进科学的殿堂,就好像开拓了生存的广度和深度。我庆幸自己已经初踏科学之门,珍惜自己科技之旅的良师益友,在科学探索的漫漫旅程中,我将不忘初心、笃定前行。

张之恒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

科研心语:最深刻的真理往往蕴含在最简单的事物之中

研究课题:《新型油水分离滤网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获奖体会

我的研究课题针对传统餐厨废油回收装置存在的分离不彻底、能耗大、基建费用高等问题,探索制备一种新型纳米改性SiO2纯铜基底超疏水滤网,并以其为主要功能组件设计具有二级分离结构的新型油水分离装置,以期改进传统餐厨废油回收装置的缺点,提高回收效率。

我研究本课题的初衷很简单,众所周知,我国各个餐馆每天都产生大量餐厨废油,由于种种原因回收利用很少,既浪费资源又造成环境污染。如果研制一种高效油水分离装置,对餐厨废油加以利用,既能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但都没找出理想的解决方法。

一次吃手抓饼的时候,我偶然发现油很容易透过包装纸,而水几乎无法透过。查阅资料后得知,这是因为油和水对纸袋的浸润效果不同所致。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能找到一种具有选择透过性的滤材用于餐厨垃圾油水分离的方法,可能会提高分离效率。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成功地制备出了具有超疏水超亲油性能的纳米改性SiO2纯铜基底超疏水滤网,之后我又设计了具有二级分离结构的新型油水分离装置,最终制成了分离装置实物。实测其分离效果不低于99%,效率高于目前常用的重力处理法,而且分离过程中无需添加其他有害化学物质,比化学处理法方便简单环保。

在参加终评答辩过程中,经过专家指点,我认识到课题总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参加比赛,我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真正的科研工作者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我不会因此放弃对探索的热情,相反,这将带来更多前进的空间。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有苦有乐。我会把科学作为我毕生的信仰,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陈以霖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科研心语:科研和不科研,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研究课题:《流域土地利用与河岸植被多样性对滦河氨氮浓度的影响》

获奖体会

从初中开始,我就跟随北师大环境学院刘静玲老师团队做水环境研究。我独立完成了取水样、测量锦鲤体长和体重、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等主要工作,还学会了使用离心冷冻机、酶标仪等仪器,以及如何测定SOD、CAT活力指标。做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但也正是在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克服恐惧,并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锻炼了耐心。

高中阶段,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次进行野外植被样方调查,并学习运用ArcGIS软件分析了滦河中下游的土地利用特征,独立完成了土地利用、植被分布与水质的相关性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等主要工作。第一天去滦县植被样方调查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植物都不认识,一度想放弃。后来,在老师的启发下,我用相机记录下植物并对其进行标号,根据标号记录植物的丰富度、覆盖度等特征,顺利完成了白天的调查任务,晚上结束了调查后,再根据植物手册,对照白天标号的照片,将植物种类一一对应,不仅完成了调查还在耐心整理照片编号中认识了很多植物。

通过科研活动以及参加科技竞赛的经历,我认识到遇到问题一定要有耐心,心急火燎无济于事,耐下心来去求教,去探索,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陈敬梓

北京市京源学校

科研心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研究课题:《用玫瑰茎制备多孔炭及其在环境净化中的应用研究》

获奖体会

回望研究过程,充满曲径通幽的神奇魅力。关于玫瑰茎的研究几乎伴随了我的整个高中生活,忍受寂寞的过程对于年轻的我而言是个挑战,但是我能够始终饶有兴致地投入工作。

时间紧张是我遇到的困难之一。为了充分利用双休日时间,我尽量把实验设计成两天为一个小周期的实验方案。两年来的周末和节假日里,我经常是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实验失败是我所经历的研究考验。例如在制备多孔炭的过程中,有时电炉坏了导致实验中断,有时由于温度或活化剂设计不合理导致实验失败,失败令人沮丧,但有刺而且坚硬的玫瑰茎不能阻挡我的探索热情,我每次都能说服自己重新来过。

关于玫瑰茎的研究体验使我深深迷恋这条科研之路,而获得“市长奖”带给我更多的自信和勇气。科学研究事业是人类的灯塔,帮助人类避开礁石,帮助人类照亮前方,是寂寞的喜悦,是强者的跋涉。我愿投身于这样的伟大事业。

赵松睿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科研心语:我眼中科学最有意思的部分在于,在出现明确结果前的许多可能,以及逐个尝试这些可能的过程。

研究课题:《吡啶类离子液体的合成表征及CO2吸收性能研究》

获奖体会

目前,近50%的碳排放来源于工业过程,将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作为资源,无疑是一种环保经济的做法。当下工业中常用的一些有机溶剂,只能做到将二氧化碳“吃掉”,却很难“吐出来”,且会对装置造成比较严重的腐蚀。而离子液体能做到把吃下的二氧化碳“吐出来”,又同时具有稳定性好等一系列优点。于是,我们合成了[C2Py][NTf2]、[C6Py][NTf2]和[C10Py][NTf2]三种吡啶类离子液体,研究它们的基本物理性质,并对它们“吃”二氧化碳和“吐”二氧化碳的能力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三种离子液体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和较为优异的二氧化碳吸收性能,且循环性良好,换言之,它们能很好地将二氧化碳“吃下再吐出来”,在工业碳捕集领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课题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自己没什么自信,战战兢兢地对待实验过程中的一切现象,然而导师和同学们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帮助,陪伴我走过了那段最令人不知所措的时光。慢慢地,我逐渐独立起来,不再一味依赖老师的指点,学会了出现问题时先思考。我开始享受实施实验的过程,也喜欢上了实验室里紧张有序的氛围。

在答辩期间,我从评委老师那里获得了许多课题改进的宝贵建议,也与其他参赛同学结下了深厚友谊。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渐渐明白,科研除了顺应自己的喜好,更重要的是承担一份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

“市长奖”于我而言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愿承担起这份责任,在未来,把信仰交给科学研究,顺着前辈的目光继续瞭望,坚守自己的初心和理想。

施则威

北京市第四中学

科研心语:不要绝望,不要停止探索与思考。

研究课题:《人体平衡频谱解析及平衡检测仪研制》

获奖体会

我的课题是一套可以测量人体平衡能力的智能穿戴设备。我将千姿百态的人体行动抽象为腰部、左脚、右脚三个点的运动,用自己开发的电子装置将三个点加速度实时信号提取出来,通过频域变换获得频谱数据,然后重点开展不同点不同维度的频谱之间的关系分析,在大量特征人群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发现了频谱特性和平衡能力的重要关系,据此构建了平衡能力测量的指标体系。随后我将数据的提取、变换、计算处理过程以及平衡指标的显示编制为软件程序,实现了以人体客观数据为基础的平衡能力实时常态化便捷测量。

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一直在不断更新理论,反复用实验验证假设,虽然失败了无数次,但从未想到放弃。也许做研究就是要有那么点固执,有那么点不信邪,还需要加上一点点坚持,纵使困难重重,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有时候事情能不能成,完全取决于你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

为了把这个项目做下去,我接触了不少未曾认知的新领域。同时我也认识到,做研究应该坚持而不盲目,在需要调整的时候也要足够灵活,同时还要不断挑战已经取得的成绩,不断对现有的成果改进和提高。看着自己一点点成熟,收获这些宝贵的经历,希望我以后能够不辜负自己及一直关心支持我的人,在科学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袁若为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科研心语:科学研究不是在自己的内心的小世界里寻找,而是要让自己的内心向外部的大世界去趋同。

研究课题:《自行车刹车辅助防抱死装置》

获奖体会

我设计的是一个纯机械结构的自行车刹车辅助防抱死装置,原理是通过不同速度时刹车的内部应力不同,驱动弹簧振动并使得弹簧的振动能随着速度变化,并且通过一个斜面将弹簧的振动转化成V刹的松紧,达到点刹效果,并且使得点刹效果能跟着速度变化。

从比赛中一路走来,我很幸运地结识了一群良师益友。能与如此多的高水平的专家教授和具有创造力的同学一起交流感想,启发灵感,让我倍感欣喜。同时通过评委的指导和与其他参赛同学的交流,我自己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思维变得更加开阔,项目也得到了改进。另外,在比赛中,不少专家就论文写作,研究过程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经过比赛的历练,我明确了未来的方向,提高了设计能力,挖掘出了巨大的设计潜能,并收获了很多专业知识,这让我对机械工程这一领域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希望到了大学阶段,我也可以在这一领域继续深造,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黄语琦

北京市第八中学

科研心语:科学正如火种,可以点燃梦想,更可以照亮未来!

研究课题:《叶片叠加导致荧光产量增加的原因分析》

获奖体会

走上科学之路,源于从小对植物的热爱。在一次学校举办的科技节上,学长们展示的科学成果深深地吸引了我,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向往真正能在实验室完成自己的研究。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为了选择合适的材料,我用不同的叶片重复测量,以确定最适合进行叠加实验的材料。植物园中,月季、紫藤、丁香、柿子、叶底珠、竹子等叶片我都进行过实验。顶着酷暑将叶片采下,并且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实验室进行暗适应,而为了保证准确性,每次实验都需要测量几百组荧光产量的数据。假期时,我几乎是天天泡在实验室,十分疲惫,可看到植物所的师兄师姐们连续几个月做着更难的实验,我才感到“持之以恒”是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磨练出的素质。

我所追求的科学精神,不是完成一个实验,赢得一块奖牌。我知道自己目前所做的研究,还远远不能对科学有多么大的贡献,但是我愿意为成为一个科技创新型人才而努力,更想证明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并不比别人差。

“市长奖”对我而言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担当。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只是一小滴水滴,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流动,并且互相交流和激发,会激起不凡的浪花;彼此勉励支持,汇成的河流就是生生不息的力量。在科学之路上,我将心怀梦想,永不停歇!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30日 08版)

【教改透视】

作者:潘涌(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编者按:从2016年夏天至今,全国各省市按照中央文件精神自行组织,先后评审并公布了首次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的入选名单,一批风华正茂的中小学顶级教师站到了职称序列的“金字塔顶”。这是在三年前少量地区试点基础上而在全国范围推开的,是各省市教育厅根据《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中小学职称评审作出的重要制度创新。而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还是需要各地在实操层面高度关注。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的评定,无疑将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的正能量。在其过程中,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制度,并在实际环节中注意针对潜在问题,完善制度设计和细节操作,才能够保证这一改革的有效并释放正能量。

中小学教师正高评审的自身特点

综合各省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的职称评审,普遍侧重于教学的第一线(一线教师的申报数额占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并在程序和标准上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评审程序上,各省市一般都经历了严格筛选的多重环节。在通过个人申报、基层学校(单位)推荐、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及公示后,以不足所在地区中小学教师总量千分之一的比例(有些省市的比例更高),进入省市教育厅组织的评审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学科专家的全面鉴定:首先由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科教学论教授盲审论文;然后进入面试阶段,即由教学论教授、著名学科教研员或特级教师、教育学专家所组成的答辩小组,对申请人提交的教学论文和说课(或讲课)内容进行现场问答;最后,由省市教育厅领导、师范院校校长和院长、教学论教授专家等组成的大评委,根据申请人各方面的综合情况来一一评议和投票表决。

在评审标准上,除了年资、学历、年度考核等基本条件外,主要聚焦在四大方面:教书育人、课程教学、科研教研、社会影响力与业界美誉度(即学科引领作用和先进示范作用),其中公开课展示及其表现出来的教学理念被普遍重视。上述评审标准囊括了基础教育的各大方面,全面而细密。

与高校同中存异,避免“格式化”

广义上,中小学与高校的基本功能都是教书育人,传播并弘扬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包括知识传授、道德养成和思维锻炼;但实质上,两者依然各有侧重、同中存异。对此清晰的认识,构成中小学正高级职称评审中观念更新和标准制定的逻辑起点。

首先,就研究属性而言,通常指称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的“研究”,主要属于应用性和行动化的“教学研究”。其价值属性是指向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不是纯粹的学术性,因而其研究也可以称为“课堂研究”。如果说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偏重的是面向亲身、亲历和亲为的应用研究和行动研究,其方法是观察、反思和实证;那么,大学正高级教师更加侧重于“纯粹理论”的“学术研究”。换言之,前者指向可操作的实践性和推广性,后者侧重学术性、理论性和观念化——这是两者之间所谓“学术研究”的一道显著的分水岭。这样就内在地规定了同样是正高级职称之间的不同评审标准。

其次,就教学标准而言,中小学正高级教师面对启蒙阶段的少年儿童,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基本教学特点是侧重公共性、基础性和可接受性,需要循循善诱地启发。然而,大学教授则面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心智比较成熟的青年人,教学目标更是通过灵活多样的途径与手段传递若干特定学科的专门化知识和能力,以求青年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专业创造能力,在走出课程流水线后成长为创新思想和能力互相结合的专业化人才。这样,在教学上对待中小学与大学正高级职称之间的“准入要求”就不完全一样,对前者教学的规范性、普适性和求同性远远大于后者,而对后者教学的异质性、创新性和个人性则远远大于前者。

正因为中小学与大学的培育对象存在着显著落差,故需要中小学教师高度自觉地适应学生人格成长的奠基期,艺术地引导少年儿童逐步形成健康和谐完美的人格——其中能否把握好“育人艺术”是并列于教研、教学的很有特殊内涵的第三方面。其要义在于通过教师游刃有余地“穿针引线”,来细腻地培育新人的真善美人格,夯实其一生发展的情意根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形成职称评审中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正高级教师的基本共识:同中有异、各有侧重,应当谨慎避免完全套用既有标准来硬套、“格式化”中小学顶级教师。

实用“接地气”是重心所在

评审正高级职称,无论是科研、教学或者是育人,中小学教师都应当倾向实用的“接地气”,而不是被要求简单攀比大学教师,以致误入抽象思辨、构建未有的“高重心”。

第一,研究成果低重心化。虽然,应当热情鼓励中小学名师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甚至思想体系,但是,更多的是要促成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学研究成果。首先,研究内容的课堂化。课堂无疑是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实验室,学生则是以立人为首的精神实验对象。要从具体学科特性出发,教材、学生与教师诸元素互动化,构成立体的网络结构,关注学生灵性思维的迸发。其次,发表成果实践化。正因为低重心,故不能以“纯学术标准”来苛求一线教师的教研文章一概必须发表在诸如C刊甚至A刊上,避免简单化地“以论文论英雄”。这样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才能成为同行们开展教学研究的身边的亲切示范,所谓“跳一跳,够得到”就是。

第二,教学成果基础化。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的评审,当然要求“教有所长”并能直观对象化。但是,这种“特长”也仅仅主要表现为学习对象比较坚实地把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水准上,且要注意一线教师课堂教学长期、稳定和积极的成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高度注重教学的基础性与普适性,同时适量与适时关注教学的个别化和差异性,这样才比较周全和稳妥。这就要求面试过程中关注“说课”或者类似的教学对话,后者应当重点指向教材教法和教学艺术,避免流于空泛的理想化“各种主义”。另外,在教学形式上能否形成鲜明直观的风格和个性,对考量教师的卓越程度是一种显性和外在的要求,需要纳入中小学正高级职称的评审体系中。总之,如何教学、方法创新、途径探讨和风格形成等一系列“实践指数”,应当是考量中小学教师教学成就的不能忽略的“标准元素”。

第三,育人成效显性化。评审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应当注重其对学生的“学风养成”与“班风建设”这样的“育人艺术”。说来并不“高大上”,诸如孩子美好情愫的冶就、高尚品格的练就、行为规范的习得、坚强意志的砥砺等等,极其深刻地反映出教师“育人成效”的高低得失——其中分寸感、时节点、心理顺应与点拨等等,就构成了“育人艺术”的基本内涵。这种涓涓滴滴、点铁成金的“育人艺术”,就是衡量中小学教师“育人高度”的重要指标,完全能够显性化、直观化。

中小学正高教师不是“教授”

从“试点”到“首评”,中小学正高级职称评审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其中显露出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澄清。

其一,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是否可以统一称为“教授”?专业职称级别与专业职务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只是对不同系列专业职称级别的比较性说明,以“熟知的”解释“新增的”。由于学校层次和对象不同,严格地说不能称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为“教授”。前文已述,大学“教授”具有特定的专业内涵和岗位功能,笼统混称可能产生种种不必要的误解。

其二,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正高级职称的岗位功能落差很大,混合在同一个系列中评审,是否适切?目前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另含职教),全部挤在一个基础教育正高级职称系列中来评审,落差过大、标准混淆。伴随着中小学职称评审改革的深化,可以考虑将小学及幼儿园列为一个系列,中学教师则单独列为另外一个系列,系列内部再另外分组(幼儿园组、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等),并分别研制相对应的更细致的标准。

其三,如何处理正高级职称与特级教师之间的关系?特级教师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并不纳入全国或者地方的职称系列。但是,它在教育系统甚至整个社会上的品牌效应非常显著,如何保留并纳入中小学正高级职称系列中?

其四,中小学正高级职称是否可以“评”“聘”分离?这是一个前瞻性的问题。不能简单认为一旦有了正高级职称的评审,就一定能够整体性地解决激发教师的创造活力的问题。“评”“聘”有所分离,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性手段。

长远而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改革“永远在路上”。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30日 14版)

上一篇:晕!俩大学生打飞的去新加坡销赃
下一篇:教务处与我院共商本科教学工作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