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娃,也盼好大学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4-12
手机版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朱剑 见习记者 王姗

教育部关于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从2012年首批的1万个名额,到2016年增加到6万个,农村学生在大学中的生源比例不断提升,“高考扶贫”的力度持续加大。

这些农村学生付出了多少努力才走进大学,他们在大学里又面对什么样的迷茫与困惑?3月29日至4月6日,记者随机发放网络问卷“陕西高校农村大学生群体心理状况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82份。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大学生有311人,不太适应大学生活和有自卑、迷茫倾向的群体均超过50%。

1 带着迷茫、自卑走进校园

“开学迎新晚会上,好羡慕舞台上的城里学生。”18岁的包艳艳憧憬着自己也能站在舞台中央,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但她眼神却充满失落:“我除了学习没有任何其他方法可以去展示自己。”

包艳艳,农村高考胜出的佼佼者,也是周至县王家河镇十亩地村的骄傲和希望。去年她是老乡们敲锣打鼓送去上学的。现在她是西北大学王牌专业地质系的大一新生,然而大半年的大学生活,她感受更多的是迷茫与自卑。

“我家的村子在大山里,出行很不方便,尤其下雨天道路泥泞,连班车都停运。”对包艳艳来说,从村里到城市,挑战最大的就是人际交往。她说:“刚开始跟人相处会有些怕。”

“还有一点必须承认,相比城里同学,我的英语口语发音奇怪又搞笑。有个舍友来自山东,她从小就参加英语夏令营和各种新东方培训班,英语超级棒。”然而,昂贵的补习费用和只在城市出现的高端英语培训班,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包艳艳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贫困的家庭现状,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学习基础上的差距,这些问题困扰着包艳艳,也困扰着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西北大学地质系辅导员魏秦星说:“入校初期农村和城市学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尤其现在是个海量信息社会,而农村大学生相对闭塞,所以一入学会更加迷茫、不知所措。”

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高等教育专家尹小俊认为,家庭经济悬殊、信息鸿沟加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是造成农村大学生存在不适应、自卑、迷茫倾向的主要原因。

“首先,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制约学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这一层面说,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在入学前就存在一个先天的不足。其次,城市内部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而在农村这种优质教育资源是极其稀缺的。”尹小俊说,“另外,重点大学主要集中在城市,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不适应到适应,从城市外来者到城市生活的人,他们存在着多重角色转变。而城市学生则能够快速、顺畅对接,进行角色适应。”

2 政策支持“好大学”多招农村生

“知识改变命运”,这已成为我们从小认定的真理。在众多农村家长眼中,上大学成为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唯一出路,“上好大学”则成为改变命运的“魔法石”。

“对村里学生来说,读大学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尤其对于我来说,其他方面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2016年,家住四川达州大竹县周家镇龙虎村的陈亮,通过高校专项计划招生政策考入西北大学物理系。

西北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说:“高校专项计划,是国家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上大学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是为帮助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更畅通地考上‘好大学’。”据他介绍,学生可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后台注册、报名,各省招办进行初步审核,然后由各学校依据自己发布的招生章程进行再次审核,在高考结束且出分前,学校组织考试,然后公布录取名单。除此之外,还有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主要针对农村中的贫困生。

陈亮是三大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之一。他坦言:“没有这个渠道,我的成绩考到西大肯定没戏。”

“仅2015年,学校农村生源上涨3%左右。”西北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说,“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主要考虑就业面广、应用性强的专业,像电子信息、能源动力等。其次,专项计划相对统招,从考试范围、难度上普遍偏低,以此为贫困地区学生上好大学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好的平台。”

然而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自主招生、特长生、保送生等制度拓宽了高校选拔渠道,但由于自主招生的条件限制和高昂的考试成本,让众多农村考生难以从中“分一杯羹”。西北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也提及,“自主招生一般需要学生在艺术、体育等省级比赛中获奖。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这样的机会少,再加上从一开始农村家长的重视度低,致使农村家庭的学生望而却步。”

尹小俊认为,农村学生上好大学的变化趋势,从政策支持上来说,还是值得期待的,尤其是对于农村贫困学生。招生政策、补助政策力度的调控和变化,会影响和引导更多的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

3 考虑未来先为家庭分忧

“铃……”下午的下课铃声一响,西北大学大二学生余戊央马上奔去自己兼职的工作地点——西北大学南门,她今天的外卖任务是50份。

几分钟后,余戊央捧着一个装着6份外卖的盒子,在雨中奔跑。顾不上吃晚饭,在此期间她要在校门口和各个宿舍楼之间跑八九个来回。在其他同学享受午餐和晚餐时,余戊央奔跑在送餐的途中,还不时会遭到点餐顾客打电话恶语相加,“咋这么慢,还让不让吃了,想饿死我啊!”

“对不起,下次我一定加快速度。”坚持送完当天的最后一份,余戊央委屈地哭了。

到店里结算一周的工资(200元),余戊央拿着“第一桶金”,给爸爸打了电话。

“爸爸,我兼职送外卖挣了200块钱。”

不料却遭到爸爸的一顿斥责:“做什么兼职,好好学习,家里又不是没钱!”

然而余戊央知道,父亲一年到头种地收入不过万元,自己的学费、住宿费就近5000元,家里还要生活,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了,所以她决定将这份工作坚持下来。

“每周有200元的收入,还有学校的奖助学金,个人的生活费基本没什么问题了。”余戊央说,“上好大学的初衷,其实也是想凭自己的努力,在四年后能拥有一份好的工作,获得不错的收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

像余戊央这样的农村大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在追赶学业成绩的同时,还在想方设法为家庭分忧。记者发放的网络随机问卷“陕西高校农村大学生群体心理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有43.73%的农村大学生最想改变家庭经济状况。

西北大学资助办负责人说:“国家和学校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也给予很多关注。2016年,西北大学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建档立卡家庭子女精准资助工作的要求,及时为720名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发放生活补助432万元,包艳艳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此外,这些学生在学业上也比较努力,获得的奖助学金也为他们解决了不少困难。”

上一篇:西北民族大学部署2017年学生就业工作
下一篇:温州大学排行全国应用大学第一 这是一个怎样的榜单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