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建筑艺术学院学什么?怎么学?这个展告诉你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4-12
手机版

浙江在线4月10日(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 通讯员 刘杨 廖垣 摄影 魏志阳)这里有对古典园林、江南水乡的奇思妙想,有灯光下的戏剧丽影,也有传统手工艺的新面貌、再改造。

这里有水、墨、刷,也有土、铲、架,它们在一帮年轻人手中,在或物理反应或化学变化中,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重构着一个个带着思想的艺术品。

这里从一张图稿到一个大型装置,都是实验。

4月9日,一场名为“不断实验”的实验教学展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美术馆开幕,同时进行的还有从4月8日下午开始的为期3天的“重返现实——建筑教育领导者论坛及系列专题讲座”。

现场人头攒动,数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及评委,两院院士,MIT、康奈尔、清华、东南、同济等知名高校建筑学院院长和教授等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几十位建筑领域的理论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实践先锋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建筑教育实验的现状与未来,俨然一场建筑学界的盛宴。

今年是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成立第10个年头,可以说,这个囊括学院一年级到五年级所有课程和去年9月至今教学成果的展览,是献给学院十周年的一次成果汇报、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对明天的展望。

这个由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领衔的学院在十年里都做了些什么?都有些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又是怎么学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透过现场展出的几个教学成果来看看吧。

脚踏实地,让建筑土生土长

这是五年制建筑专业春季学期一年级下学期的夯土课程,也是该院建造课程中砌筑基础的课程之一,以期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生土作为一种自然材料的特定性能,并通过夯土实践来掌握基本的夯土技术及其建造的流程和组织,是基础课程,也是动手课程。

在现场,记者看到来自杭城各个角落的泥土标本,近的有美院门口,稍远的至富阳。它们都是该年级的学生采集而来,从插在每个土壤标本上的标签里,你可以看到学生手写的土壤名称、采集地点、土壤特性等信息,一旁则是利用夯土实验的模具夯制的、模数化的夯土制块,还有夯土会用到的工具等,还原夯土实验的全过程。

事实上,在建筑艺术学院里,很早就成立“夯土实验室”,专门研究这种传统建筑材料。不停地实验比例、制作方式和强度,夯土若推倒弃用,还能成为土壤回归自然。

脚踏实地,动手实践,是建筑的基础。

从椅子到椅房

这或许是现场展示的教学成果中最为壮观的一个。它由上百把椅子堆成,出自上百名学生之手,形态各异,但都是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没有钉子,也不用胶水。

这是为建筑和城市两个专业大一年级学生开设的木工基础课程,是每一个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的新生都要做的,让学生掌握“木料是如何被连接组合的”这一传统技艺,培养一种“动手”先于“动脑”的习惯,最终达到手脑合一的一种“匠人”状态。

这把椅子将在学院陪伴他们5年——如果足够牢固,甚至可以永远带在身边。

这个听来颇有些“莫名”的规矩,从2007年美院建筑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前就有了,有些毕业生将椅子作为纪念留给学院。

到了四年级,做一把小椅子转变为做一个椅房。椅,生活中的家具;房,生活中的容器。在这里,椅与房相遇相融,让学生用材料、建筑和尺度去讲述两者间的故事,重新认识人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物体的方法。

篮筐编织走进生活

编织魅丽,演绎思想。这是开放教学工作坊针对建筑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传统工艺课程。

在这门课程里,你可以运用传统篮筐编织技法与形态语言,借助藤条、木皮、竹等材料,大胆想象,尽显魅力。传统文化走进生活,在新旧融合中,开辟新世界。

世纪之初,中国美院支持王澍的象山筑造,支持重建建筑艺术学院。在院长许江看来,象山筑造的实验性与建筑艺术学院的实验性同质,皆源于当代文人的理想内涵。

王澍表示,这个展更像是一个双年展,每个版块下都设有好几个独立策展人,展览的自由和开放度大大提高。自由和开放,也是学院成立至今一直坚持的,同时,在他看来,学院每一年的教学就好比一个双年展,“在一个思考性的主题下,每个教师都能独立地思考并教学”。

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的建筑学,也是学院成立至今一直坚持的研究方向。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21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走进这个展览,你就走进了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更多教学成果:

上一篇:昆明理工大学参加教育部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
下一篇:中山大学南校园突然全面封校,外人勿入!网友吵翻!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