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怕被“剩”去相亲,最好只是权宜之计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4-12
手机版

这个周末,一场声势浩大的真人版“非诚勿扰”——千人单身联谊活动在海淀区双清路某酒店举行。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中科院等数十所京城院校的上千位男男女女等待着情侣“速配”。从大学明令禁止到默许,从“地下情”到公开允许大学生结婚,再到害怕被“剩”而主动出击,“剩女”、“合约情侣”这些新标签正改变着95后大学生的恋爱形态。(4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名校大学生的集体“相亲”是年轻人婚恋观的真实写照,高学历、高素质的大学生不约而同地陷入被“剩”的恐慌之中。囿于个人相对狭小的人际交往圈,恐慌情绪在同辈群体中并未得到消解反而被扩大,成为一群人的焦虑。一场联谊会不足以断言相亲群体“年轻化”,但解读年轻人无处安放的单身情节绰绰有余。

大学生集体“相亲”的初衷各有不同:培养能力的有之,排遣寂寞的有之,为了结婚的更有之。尽管理由五花八门,实质上都是单身焦虑所致,焦虑程度的区分造成对“相亲”效果不同程度的预期。毕竟把终身大事托付给一场联谊会未免过于理想,对多数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积累经验也好、丰富阅历也罢,参与“相亲”都不失为缓解被“剩”危机、把握婚恋机遇的权宜之计。

大学生的婚恋焦虑源于多方压力传导——父母逼婚、催婚、安排相亲,无形之中家庭灌输了婚姻时间上的紧迫感;朋友、同学等同辈群体相继结婚,参照之下的心理落差催生“自己也该谈婚论嫁”的相对焦虑感;再加上“剩男剩女”的标签不断强化着年轻人对婚恋状态的再认识,营造了一种“及时婚恋,时不我待”的紧张感。

从缓解焦虑情绪,拓宽大学生人际交往圈方面看,集体“相亲”正向功能值得肯定。大学生逢年过节相亲多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在于对父母的朋友圈疏于了解,高校联合的集体“相亲”多是同辈群体,有共同的语言环境和相似的兴趣爱好,沟通交往显得自然。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完全达到“相亲”的预期,通过一场联谊会舒缓操心学业紧绷的神经也未尝不可。

然而,大学生“相亲”也要兼顾学业与感情。大学生尚处求学阶段,职业选择、发展规划等问题尚未确定,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就在联谊会上托付终生也显得有些草率。再者说,类似联谊会或多或少充斥着商业炒作的噱头,在这样的联谊会上敲定终身大事还是慎重为好。

大学生婚恋观的悄然变迁里,夹杂着家庭的期许、社会的标签、同辈的对比。一个促进交流、增强友谊、加深感情的联谊会,演变成为“被相亲”的狂欢,这反映的是非典型的婚恋观念。大学生的婚恋观还是应该抛去外界观念的挟持,遵循共同的价值目标、生活目标的基础,类似的集体“相亲”还是权作一味调剂吧!(曾政)

上一篇:吉林省委第六巡视组对北华大学党委巡视“回头看”工作动员会召开
下一篇:学院动态 | 世界著名电影导演艾米尔?库斯图里卡受颁我院“名誉教授”称号并举办大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