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扫美帝14所顶尖名校offer!常青藤院校抢着要她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4-16
手机版

2017年3月30日是美国2021届大学生录取发榜的最后一天,也称作Ivy Day (常青藤日),这一天美国8所常青藤大学同时发榜。

众所周知,美国大学申请者在这一天收到一所常青藤名校的offer也是异常兴奋的事儿了。

但是这位小姑娘竟然收到了全部8所常青藤院校发来的offer信(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达特茅斯大学、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我们常人实在是难以想象。(绝对是比中了奖票还兴奋的!)

据报道,她不仅仅是收到了八所常青藤的offer,除此之外还收到了斯坦福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西北大学、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和阿默斯特学院的录取通知!

狂扫14所美帝名校offer

这位大神名叫Cassandra Hsiao,是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美国人

(图片来源:Twitter)

萧靖彤的母亲是马来西亚华侨,父亲来自台湾,全家在她五岁时移民定居美国,目前母亲全职照顾家庭,父亲从事电商工作。虽然这次萧靖彤被多所名校的写作、新闻系录取,但家中却没有任何艺术背景。

根据“世界日报”的报道,18岁的萧靖彤共申请14所大学的写作或新闻类学系,目前全部录取。

之所以申请这么多,萧靖彤说,“主要是亚裔学生能力强,竞争激烈,很怕无法被录取,担心自己没选择”。如今选择一下这么多,反而让她有点不知所措。

被所有心仪的大学录取,让萧靖彤感觉有些超现实,她说:“打开邮箱时,我看到的每一封邮件都是yes,yes或者恭喜!恭喜!父母和我一起庆祝着,直到现在我还沉浸在兴奋当中,真的难以想象居然可以被这么多优秀的学校录取。”

目前,萧靖彤还没有决定好要去哪一所学校:“接下来我想去这些学校一一参观,再作决定。不过,我一直很喜欢哈佛大学,七年级时我曾去过哈佛参观,曾立下心愿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哈佛的学生。”

兴趣激发创意

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孩,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做为一名青少年记者做一些采访,并且编写舞台剧故事。丰富而优秀的课外活动经历成就了现在的她。

萧靖彤的经历与很多高中生很不同。小学毕业后她没有选择立即上初中,而是在家自学两年,之后便直接进入了奥兰治县艺术高中,学习写作方向的课程。

她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写诗歌,在家自学的两年中,有更多时间和空间挖掘对写作的兴趣和潜质。11岁时,萧靖彤有幸成为Scholastic的儿童记者。虽然年纪尚小,但是她已经在记者采访、影评和新闻写作方面有了多年的经验。每次采访前都会做大量的功课,采访过大量当红明星。

正如她在FB上的自我介绍一样:17岁的电影评论家、明星记者、洛杉矶时报高中特约记者、百老汇世界学生博客、诗人和剧作家。

目前虽只有18岁,但Cassandra已有六年好莱坞记者的资历,还曾获得专门表彰影视媒体业杰出女性的格雷斯(Gracie Awards)最佳学生记者奖。

她凭借着自己对创意写作的兴趣,一直向着这个目标优化自己,她说:“无论写影视剧本、小说、戏剧、诗歌还是新闻,都希望能用文字表达出有深度的内容与思想。”

就是因为有着这么多丰富且优秀的活动经历,才写出了文书中最大的亮点。

良好的硬性条件

不仅软件背景好,她的硬性条件也不差,虽然没有读过初中,但是成绩一点不比其他同年龄同学差。

虽然她的课外活动经历丰富,也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各种采访活动上,但是成绩却丝毫不逊色任何优秀的学生,GPA4.67、SAT1540的成绩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在萧靖彤的文书中,她描述了移民家庭学英语的真实故事,既写出了移民家庭共同经历过的语言煎熬和嘲笑,又通过故事展现了自己勤奋苦练自己语言和写作能力的过程,成功打动了14所大学的招生官。

附申请文书

In our house, English is not English. Not in the phonetic sense, like short a is for apple, but rather in the pronunciation – in our house, snake is snack. Words do not roll off our tongues correctly – yet I, who was pulled out of class to meet with language specialists, and my mother from Malaysia, who pronounces film as flim, understand each other perfectly.

In our house,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cast and cash, which was why at a church retreat, people made fun of me for “cashing out demons.” I did not realize the glarin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Englishes until my teacher corrected my pronunciations of hammock, ladle, and siphon. Classmates laughed because I pronounce accept as except, success as sussess. I was in the Creative Writing conservatory, and yet words failed me when I needed them most.

Suddenly, understanding flower is flour wasn’t enough. I rejected the English that had never seemed broken before, a language that had raised me and taught me everything I knew. Everybody else’s parents spoke with accents smarting of Ph.D.s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positions. So why couldn’t mine?

My mother spread her sunbaked hands and said, “This is where I came from,” spinning a tale with the English she had taught herself.

When my mother moved from her village to a town in Malaysia, she had to learn a brand new language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In a time when humiliation was encouraged, my mother was defenseless against the cruel words spewing from the teacher, who criticized her paper in front of the class. When she began to cry, the class president stood up and said, “That’s enough.”

“Be like that class president,” my mother said with tears in her eyes. The class president took her under her wing and patiently mended my mother’s strands of language. “She stood up for the weak and used her words to fight back.”

We were both crying now. My mother asked me to teach her proper English so old white ladies at Target wouldn’t laugh at her pronunciation. It has not been easy. There is a measure of guilt when I sew her letters together. Long vowels, double consonants — I am still learning myself. Sometimes I let the brokenness slide to spare her pride but perhaps I have hurt her more to spare mine.

As my mother’s vocabulary began to grow, I mended my own English. Through performing poetry in front of 3000 at my school’s Season Finale event, interviewing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writing stories for the stage, I stand against ignorance and become a voice for the homeless, the refugees, the ignored. With my words I fight against jeers pelted at an old Asian street performer on a New York subway. My mother’s eyes are reflected in underprivileged ESL children who have so many stories to tell but do not know how. I fill them with words as they take needle and thread to make a tapestry.

In our house, there is beauty in the way we speak to each other. In our house, language is not broken but rather bursting with emotion. We have built a house out of words. There are friendly snakes in the cupboard and snacks in the tank. It is a crooked house. It is a little messy. But this is where we have made our home.

名校面试官揭秘申请攻略

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官:“申请我们学校的学生,他们的sat大多可以达到或接近满分,难道我们还在乎多一分还是少一分的差异吗?我们只比较学生其他的方面是否优秀。”

耶鲁大学招生官:“美国大学非常注重学生在课外参加了什么活动。如果申请者课外活动不突出,成绩再好,也有可能被拒绝。”

斯坦福大学一录取官在给一位刚刚录取的学生的信中说:“我认真地审阅了你的申请材料,我真的被你在xx地区所作出的活动及贡献所感动,我迫不及待想看到你本人。”

很明显,大学招生,除了分数,还参考很多其他因素。当然,每个大学参考的因素不完全一样,同一个因素的权重也会不同。但综合起来,不外乎下列因素:

平时成绩gpa

gpa是高中段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需注意两点:第一,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难易、老师给分的松严等都很不一样,所以光看绝对gpa不是很科学。招生官会同时看学生在所在学校的相对排名。招生官对每个学校设置什么课程,课程多么具有挑战性,课堂大小等都非常清楚。有的大学把相对排名看得比绝对gpa更重。第二,学校喜欢看到学生在高中四年的gpa呈上升趋势。

sat或act

简单地说,sat或act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当然,sat在美国高校录取中的重要性远没有高考在中国大学录取中的重要性大。因为sat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是,sat的重要性正在越来越小。事实上,很多大学(到目前为止有四百多所大学)甚至不要求sat成绩,其中包括好几所名牌大学,比如:纽约大学、维克森林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等。

推荐信

推荐信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让学校从第三方的角度对申请者有个清楚认识。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应该可以给很多老师留下一些深刻印象的。大学通常都要求三封推荐信,分别来自数学老师、英语老师等,信的内容从学科成绩到标准化考试到课外活动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有时候一封好的推荐信可以打动招生官,让人眼眶湿润、心潮澎湃,从而彻底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

essay

美国大学都要求申请者写一篇essay(小短文),字数通常在一千之内。有人甚至说essay是最重要的因素。essay题目的范围很广,自由度非常高。一篇好的essay可以展示申请者的激情、内心世界、性格品质、独特之处、以及是否与该校的精神相契合。一篇动人的essay往往可以让招生官产生共鸣、泪流满面、久久不能自已。

课外活动

美国大学很看重课外活动。学习成绩只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很小一部分,不足以反映成功所需的其他要素。课外活动可展示学生在所属的社区的影响力和贡献,也可预示学生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和潜力。正如哈佛大学招生官所说:“课外活动的设置对大学申请至关重要!”

领导能力

美国顶尖名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领导能力,因为它们希望自己的毕业生将来能够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物。作为领导所必须承担的责任感、创新能力以及号召能力都是招生官想在学生申请材料里极力搜索的优秀品质。

创造力

美国很强调创造力。创造力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只能模仿,不会有创新。这不是美国大学所看重的。

特殊才能

一般学校都喜欢学生群体多样化,这多样化不仅表现在家庭背景、性别的多样化,更体现在学生才能的多元化。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是很受欢迎的:像竞赛得奖、体育奇才等。比如,麻省理工就偏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笔者的一个同事当年就凭一件手工作品胜出。

社区活动

美国大学把社区活动看得很重。就像担任了康乃尔大学中国区面试官十余年的一面试官所说“我们寻求的是能理解他所处环境、作出合理决定并与他人合作的学生。这就是为什么社区活动如此地重要,因为它们可以教会你这些功课。它们能展示出你是这样一个学生——关注你的社区、为社区做贡献,从而在你毕业后为外面更真实的世界贡献力量。”

ap课程

ap课程考试成绩已然成为进入美国顶尖大学的绝对必要的敲门砖。学生最好能向大学提供至少4-6门以上的ap成绩。跟gpa不同,ap课程考试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主办的全国统考,所以不需要考虑各个高中学校的教学和评分差异,直接根据考试成绩,对申请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作出比较,更具有权威性。需要注意的是,ap课不是越多越好,除非你能保证质量。

面试

面试在学校录取中的权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面试,可以挖掘出很多在申请者的申请材料里没有提到的信息,比如申请者对该校到底有多了解?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校根本不了解,却说很喜欢这个学校,可信吗?这些信息有助于招生官做出更好的选择。一般面试都由已毕业的校友进行。

文书该从哪方面入手?

1. 成绩趋势

简历和个人陈述都必不可免地会涉及自己在大学里的成绩表现。既不是吊车尾,也没达到学霸学神一骑绝尘的地步,那么就展示一下自己成绩的进步趋势吧。

比如大一还是年级的50%,大二上升至30%,大三挤进了15%,这样的稳步上升的绩点趋势体现了你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潜力,远比空洞地说自己勤奋努力有说服力得多。

2. 特长

没有人会是一无是处毫无特长。比如有些人擅长逻辑思维和计算,所以数学、物理这类推理性强的课程表现好;有些人对理论迷糊,但是擅长动手学习,所以实践课成绩就很高。有些人对某一方向深挖不止,而有些局部钻研不感兴趣,善于交叉学科探索。

找出自己感到自信的方面。比如成绩最好的一门课,积累最多的某一个方面,细致地阐述你如何投入和达到了强于别人的程度。

3.热情与潜力

无论是哪所大学,都极为重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有许多学生都光说如何感兴趣,在文书里却没有任何相关事例证明自己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一位原本是学习自动化的学生,但是申请的方向是计算机。为了说服招生官,就必须要充分证明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热情和潜力。

比如这位学生在与计算机通专业用的数学、编程、计算机系统等课程表现出色。另外,他不但在本校旁听计算机课程,还通过上网课拿到了一些证书。所参与的科研项目是计算机相关的,暑假实习也去的互联网公司,正在着手的毕业论文也与计算机密切相关。这样一来,这位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动机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因此,大家要把自己对于申请方向的兴趣和努力串联成一条明晰的脉络,让招生官直观感受到你明确的学习热情和意志。

什么样的文书会打动committee?

对于广大申请者来说,文书写作是一个超级头疼的问题,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所受到的教育中,较薄弱以及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就是:展现自我。大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看了无数篇申请文抑或成功申请文,待到下笔时,还是不知从哪里开始。

所以小傻今天邀请到了我们太傻留学金牌咨询师王星老师给大家总结一下什么样的文书可以打动committee!

1. 文章的切题性

提到切题性,我知道可能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因为我们从小写作文就被要求要切题,但是我们还是看到很多人提起笔来就思绪飘很远,有很多不着边际的内容。

例如,我们在写PS的时候,一般必须包含的内容是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而直到现在很多人出现在PS中的,还是和学校不相关的内容,都是自己如何如何对于某专业感兴趣,贵校十分优秀,所以我觉得应该会被录取。而其实我要告诉大家一些重点,你一定要看过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的声誉、专业特色,除了这些,甚至你要了解学校的校训、学校的知名校友,了解了这些所有东西后,再把你的某些内容与之匹配,契合的东西写出来才会让人理解,让人认同。

2. 写好一篇文章,而不是若干段落

一篇出色的文章,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在切题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顺序,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具备起承转合等若干个段落,而这些段落是有前后顺序或者逻辑顺序的,不能想到什么写什么,所以我们说要写好一篇文章,而不是写一些孤立的段落出来。

我们在写申请的PS时,一定要先把提纲想好,段落框架出来,然后再把自己的专业背景、兴趣、发展成长等内容填充进去。

举个反例,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申请者自己写的PS中,是把简历上的每一个经历扩充到每一段,从而就形成了PS。这样的写法肯定是不可取的,其实,我们写PS的时候无需把简历上的每一个经历都写上,而是要选取和自己PS思路有关的内容,进行写作,并同时,大家要切记,一定要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想法,因为committee的成员们其实不想知道你做实验或者写报告或者做实习的细节,他们更想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这对于你的成长和人有什么帮助?你获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所以,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一个非常好的叙事顺序,如果实在不知道体现什么样的主线思路,就按照你的成长经历来写吧。

3. 真实最能打动人

“老外”认为每个人都有些特质、不管是性格上的还是成长经历上的等等,而这一切都会形成学生的多样性,无论是我们在申请什么阶段的美国课程,学校的录取标准都有一条,就是学生的多样性。而这个多样性,我们体现在文书里,并非生搬硬造,也并非别人的经历就耀眼,更多情况下,自己的经历能够好好地整理、写出来,反而会更打动人。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十分不寻常的经历,但是每个人却都是特别的,希望所有的申请者们能够在开始写作之前,仔细思考,如何将自己的背景经历、性格特点通过文书体现出来。

4. 文章不要有错别字

至于文章中一定不要有错别字,一定不要有语法上的错误,格式上的错误等这些内容作为基础要求就不赘述。同时,还想提的是,国外招生委员会的教授们或者老师们大都是比较感性的,他们会为你提到的经历所动容,会充分考虑申请者的综合能力,这一点和中国老师有很大不同,中国的老师们更为注重学生写在纸上的分数,所以一篇出色

搜索微信公众号“太傻留学”,或添加公众号ID: taisha_consulting,获取更多留学干货!

上一篇:【信息公告】2016-2017学年第三学期选课通知
下一篇:第一届全国水处理与回用学术会议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