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大学生拜师劳模改变人生走向,“劳模走进大学”成新常态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4-17
手机版

余丹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2级通信专业学生,毕业一年间已从网络公司实习生成为带教两名新人的“小老师”。她在刚入学与刚工作的两个关键时点上,都曾有过迷茫徘徊,但都因受教于劳模人物,而改变人生走向。

?

如今,余丹丹身上的“劳模文化育人”经历,有望在沪上高校成为一种常态。15日,上海市总工会、市教卫工作党委等共同推进劳模文化育人机制——探索形成双教材(思政课统编教材与劳模育人特色教材)、双课程(思政课必修课程与劳模文化育人辅助课程)、双师资(思政教师与劳模讲师)、双结对(学生与劳模结对、教师与劳模结对)。

包起帆在母校学习情况。徐瑞哲 摄

?

?

被包起帆的笔记“震”到

?

余丹丹进校不久,像不少新生一样,仿佛没了高中时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参观校史馆时,前辈校友、“抓斗大王”、著名劳模包起帆在校求学时的一本笔记,让她眼前一亮。青年包起帆对数理解答的笔迹,如此一丝不苟、丝丝入扣,用余丹丹的话讲是“令人震撼”的。

?

原来,校党委书记宋宝儒介绍,上海二工大建校57年来,涌现出包起帆、李斌、徐小平等130多位劳模校友,被誉为“劳模摇篮”,形成了特色的劳模文化。特别是每年新生开学,3000多名新生共同聆听包起帆上的第一堂思政课“明天你也是劳模”,已成为学校惯例。事实上,坐落于校园之内的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开馆半年来也成了思政课现场教学的一处场地,每周都有学生在此听课。

包起帆的笔记本。徐瑞哲 摄

?

“本以为劳模离自己很远,有时只在电视上看到他们,没想到身边就有劳模可以学。”余丹丹发现,她的身边,比如自己所在的学校工学部原主任何亚飞教授,在学生们的口碑中,就是3个字:“蛮拼的”。余丹丹亲眼所见,在深夜23时30分左右,何亚飞仍在校内创新工作室为大学生团队进行科创辅导,“那一次一直坚持到凌晨2点”。

?

后来,余丹丹得知,何老师不仅拿过上海高校教学名师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也成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尽管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劳模,但劳模精神是可以人人学习的。”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吴沛东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

在劳模、教授、辅导员等的影响下,余丹丹从团支部书记到优秀辩手,读过了充满意义的本科4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然而,就在接触职场的最初一段,她再一次有点失去方向:作为“工科女”,她发现当一名技术人员真的好累,由此动摇了自己的职业理想。

?

包起帆部分奖项的展示墙。徐瑞哲 摄

?

“1万小时定律”做得到吗

?

幸运的是,二工大“师从劳模”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党员与劳模结对,让毕业生向劳模“拜师”——去年,余丹丹等15名优秀学子分别与5名劳模形成“师徒”关系。她的导师是来自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文巍,与自己的专业方向还挺对口。

?

吴文巍带着余丹丹等参观走访企业里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见到他正在培养的徒弟们,余丹丹又一次有了“震撼”的感觉。吴文巍告诉余丹丹,要想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专家,有一条“1万小时定律”,差不多相当于至少磨练5年,做好做精、专心专注。由此,余丹丹怀着一份踏实与担当,走上对口的工作岗位。

?

15日,吴文巍也来到二工大参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探讨,以一己之力推动高校劳模文化育人;而就在几天前,他还在学校上了“工匠中国”思政课的一课。《工匠中国》系列精品课程,被纳入上海课程思政改革的“中国系列”课程中,并申报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在第一课堂,除了《工匠中国》,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劳模精神与职业信用》、《劳模精神与创新创业》等校本课程。截至目前,有约1.1万名学生修读了该系列课程。

?

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师生都在行动。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宗爱东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介绍,这两年来,复旦、交大等14所高校纷纷与徐小平、张兴儒等53位劳模结对,邀请劳模走进校园,“正继续组建劳模讲师团,大力推进劳模上讲台”。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编制的新书《走近劳模——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卓越的奥秘》,将作为“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系列教材;同时,新上线的劳模文化电子资源库,也为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支撑。

?

题图说明:包起帆为军训中的大学生讲解展项。李辉 摄?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重庆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参观重庆西部物流园
下一篇:班主任提醒:那些考上好大学的孩子,都有这4个习惯!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