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西方大学有留学潮吗?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4-17
手机版

留学是伴随着大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在20世纪前的西方大学史上,曾有过数次颇有影响的留学潮(19世纪前更多地称之为游学),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进步和各国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发展。

现代大学诞生于中世纪,而中世纪大学自始即充满国际化色彩。在早期的博洛尼亚大学,学生们大部分是外国人,由于不享有当地人的诸多特权,常常被歧视性对待,学生们遂组织起来,成立互助性的行会组织,以捍卫自己的权益。在巴黎大学初创时期,外国学生云集。在中世纪大学创办早期,大学数量较少且相距较远,加之大学相当专门化,供学生选择的机会较少,这也促成了学生的流动。中世纪的游学活动对欧洲知识的传播和大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代早期被西方历史学家用于描述1500-1800年间的欧洲历史,这是一个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及资产阶级革命等。这一时期的留学潮在艰难中向前推进。15世纪末,欧洲大学的学生数量,尤其是外国学生的数量有所增加,16世纪前几十年成为大学生游历的黄金时代。到了17世纪后期,频发的欧洲战争导致了大规模学生流动的终结。近代早期的留学潮大大促进了欧洲文化教育的交流和社会的进步,对各国大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到了19世纪,世纪留学史上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美国人留学德国的浪潮。从1815年到20世纪初,近万名美国学子负笈德国,被史家称作“高等教育史上文化相互影响的最不寻常的例子之一”。当时美国人为什么偏爱德国而不是历史更为悠久的英国和法国的大学呢?研究者认为,“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19世纪德国大学制度的声望,以及德国科学、文学、哲学的声誉对美国学生来说充满了魅力。而英国著名的大学,特别是牛津、剑桥大学和杜伦大学仍然沿袭着中世纪后期的思想传统”。

在西方大学900年的历史长河中,学生跨国留学几乎从未停止过。中世纪、近代早期以及19世纪都出现过旷日持久的留学潮,虽然因种种原因有过低谷或不景气时期,但总的趋势是不断扩展和上升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流动学生人数达到410万人,其中中国留学生人数居世界首位,为712157人,排名第二的是印度,为181872人。

国际化是大学与生俱来且经久不衰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的跨国流动则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标志。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学生的流动导致了大学的发达和文教的兴盛。如中世纪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近代早期的莱顿大学、19世纪的德国大学,都是当时留学生趋之若鹜的知识重镇,都成为所处时代大学发展的楷模。

留学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对个人而言,留学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正如有学者所说:“接触其他的国家和意识形态可以使青年人的判断力更加敏锐,文化视野更为开阔,并教会青年人如何运用外国语。”对社会而言,留学生带回了异域新的思想和观念,为开创一代风气作出了贡献。对文化教育而言,留学潮推动了各国文教的交流和进步,即使是大学本身,也通过学生的流动大获其益。

当然,留学也曾有过一些负面影响。在中世纪大学,有的游学者“生性懒惰,胸无大志,在一个又一个老师、一所又一所学校之间混来混去,从来没有听完过一门课程或正规的讲座”。有一名在法国学习的英国学生,在巴黎呆了七年,居然连一个字都没有学进去,到学习结束时,对自己课程的了解还和开始学习时一样。这类混日子的游学者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不会是个别案例。在近代早期,欧洲大学良莠不齐,一些大学甚至发生过买卖学位的现象。如法国奥尔良、布尔日、安格斯、卡昂、兰斯和奥兰治等处的大学卖学位曾是很普遍的事情。德国大学在18世纪也曾发生过此类事件。大学是卖方,而留学生则是主要的买方。可想而知,买学位的学生怎么可能会有真才实学?而卖学位的大学怎么可能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此外,通过留学渡金以及附庸风雅者也大有人在。在19世纪,由于德国大学本身的局限,美国留德学生也曾受到一些消极或负面影响。如德国大学过于注重智力的培养,无形中忽略和贬低了个性的发展,置身其中的美国学生不可能完全摆脱此类消极影响。研究者还发现,在留德学生日益增多之时,德国大学博士考试的标准曾一度有所放宽,“由于水平降低,德国博士学位变得声名狼藉”。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贺国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润色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上一篇:万万没想到!《人民的名义》张凯丽身份是神秘大BOSS?
下一篇:“大学开放”首在管理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