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理工,你创造了吗! —— 人才培养“双创”教育纪实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4-18
手机版

在北理工,你创造了吗!

—— 人才培养“双创”教育纪实

“获此殊荣,一点儿也不奇怪,北理工有这个实力!作为军工骄子应当排头兵,有冠军必夺,见红旗就扛!在强兵强国大背景下,就要顺势而为,唱好军民融合这台戏,坚持双创,强内功补短板,广揽人才纳贤士,放眼世界潮头立!敢为天下先,敢做不凡事!继承传统,发扬攻坚克难精神,奋勇争先!”

——“i北理”微信号粉丝留言

北理工“飞鹰队”在国际机器人挑战赛上荣获无人机单项挑战赛冠军

3月19日,学校“i北理”微信公众号一篇题为《阿布扎比上空的北理工“飞鹰”》的推送,获得了6万余次点击和近1000次点赞关注。北理工“飞鹰”一时间成为了坊间热议话题,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2017年3月15日至19日,宇航学院学生组成的“飞鹰队”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穆罕默德·本·扎耶德国际机器人挑战赛中战胜麻省理工大学等世界名校,勇夺无人机单项挑战赛冠军,并获得35万美元奖金。这只“飞鹰”在世界名校云集的赛场上的“精准一落”,是近年来我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上,所取得的人才培养成效的一个侧面。

谁说创新是在做活动?

能源与动力工程与专业的郑柏森从二年级开始,就加入方程式赛车俱乐部,开始跟着师兄负责方程式赛车发动机方面的调校工作,而此时他的专业课也刚刚开始,学习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他,欣喜地发现,课上所学与他的创新活动如此匹配,书本上的“死知识”遇到了“方程式”便“活灵活现”起来。车队新一代方程式赛车的技术升级,更是让他对发动机“如痴如醉”。

“创新不是搞搞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不仅要做大做强,还得让它渗透的更深,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教务处副处长林海介绍,学校正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从分立式转向集成式,从授课型转向研究型,而要实现这种全方位“双创”教育模式的创新,关键是抓好“教学模式、考核模式、实践模式”的三个转变,当前学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初见成效。

以“双创积分”开放“学分转换”规定,创新创业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可按规定转换为正式学分;以“双创成果”开放“免试保研”通道:双创实践中成果突出的学生,可以优先保送研究生;以“双创休学”开放“学籍学制”管理:允许学生休学创新创业;以“双创能力”开放“评奖评优”政策:对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学生给予评优评奖加分认定,几个“开放”更加将人才培养的“双创”特色立体化、体系化的呈现出来。在新修订的2016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学校特别加入了“创新创业积分”,相关专业将创新创业课程列为2-4学分的必修课,还增加了《创新创业实践》等“双创”类高端课程,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弹性成长空间和制度保障。

“我的毕业设计可以说提前一年多就开始动手啦,在我目前工作基础上认真总结总结,提炼提炼,肯定比匆匆忙忙赶出来的论文强多了。而且有了之前的基础,我还可以继续跟导师的开展接下来的研究。”刚刚完成新加坡赛事的节能车队队长宫敬程同学谈起本学期的毕业设计任务十分感慨。这样的情况,在机械学院的各个“车队”中早已成为常态。“宫敬程同学由于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节能车竞赛中表现突出,我给他拟定的毕业设计题目紧密结合本科期间完成的节能车设计制造和研究生期间将要开展的复杂产品虚拟装配,希望他能对本科期间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并为今后开展更加深入的创新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宫敬程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刘检华教授如此介绍其毕业设计工作。

北理工“低年级贯通平台”与“高年级专业项目提升”相结合,“四年不断线”式的双创实践体系,推动着创新活动由单学科分立式向多学科集成式的实践模式转变。在良乡校区打通专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以“机器人工作坊”“电子工艺坊”“生态艺术坊”“人文社科坊”等八个特色工作坊引导各专业学生零基础加入创新创业团队。进入高年级,各学院开放所有的专业实验室,尤其是近几年成立的各类高精尖实验室,设立学业导师,带领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进入专业领域进行创新创业。

北理工节能车队再夺亚洲壳牌节能马拉松赛亚军

机械学院的宋强副教授也是这种贯通四年“双创”培养模式实践者,他既是国内电动车辆领域的专家、也是博士生导师、大学生创新活动指导教师、徐特立学院的学业导师和大学生节能车队指导教师。正是在他的指导下,学校节能车队常年保持竞赛成绩亚洲前三甲。与此同时,我校的方程式赛车团队获得了工信部创新创业奖学金特等奖,也是唯一一支本科生为主的获奖队伍。

学校还致力于跨学院、跨学科组建高水平专业化的创新实践教育指导教师团队。逐渐形成了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金牌”指导教师罗庆生教授等为龙头,以T-more优秀创新指导、迪文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苏伟、张婷等一大批70后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众多教学名师参与的12支大学生实践创新实践指导教师团队,人数达219人,涵盖工、理、文、管各专业。

在这样给力的教师团队指导下,在这样跨学科的平台支持下,各个专业的学生从进入大学伊始就可以接触到创新创业的培养和熏陶,并形成一批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组成的创新创业“最强战队”。北理工光电创新创业基地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耄耋之年的张忠廉老师、青年教师张丽君等长期奋战在“双创”一线,创立了响当当的“老字号”,近五年来通过大跨度实践课程共计指导学生3500余人,覆盖全校12个学院44个本科专业;通过科技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研究指导学生171人次,获奖46项。另外,数学学院在学科竞赛方面也可圈可点,不仅组建了以王杰老师和熊春光老师为代表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数学讨论班、讲座、多轮培训与多层次竞赛穿插培养的闭环模式,更是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总决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始终将“双创”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例如我校极富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实践训练项目以及优质的创新实训基地始终面向校外开放,为兄弟高校和北京市青少年群体提供育人支持,还积极承办“2016国际微小型飞行器赛会”等创新创业活动。

用学科高度提升创新“海拔”

用专业核心课程带动学生积极加入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牵引学生打开创新思路,落实创业实践,逐步形成了北理工依托学科优势、创新带动创业的教育理念。学校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学科优势,通过“大科研引领大学生”,将“大科研”与“大学生”双创深度融合,依托各个学院的学科高度,确保双创的“高海拔”,形成“院院有品牌、年年出精品”的北理工特色。

折桂中东的“飞鹰队”正是依托学校在无人飞行器复杂环境目标探测与自主定位、鲁棒控制以及协同控制等核心技术方面的学科探索和技术积累“一飞冲天”,而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领域,正是学校立足国家需求,审时度势,重点推动的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之一。与学科高度结合,让这个由本硕博学生组成的创新团队,剑指世界顶级赛事,不仅与世界名校同场竞技不落下风,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顶级“战场”,一战成功,既坚定了自信,开阔了视野,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创新前沿的作品。

在这种大科研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教务处、校团委等部门联合发力,学校近年来“双创”成绩显著。2015年,我校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两项特等奖,连续第六次捧得“优胜杯”。在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两项金奖,一项铜奖。2016年11月,我校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共有4项参赛作品、论文获得8项大奖,位居全国高校首位。近三年,我校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二等奖以上600余项,学生公开发表研究论文5000余篇。

北理工金融机器人亮相2016全国科普日

学校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其中依托我校自动化学院组合导航与智能导航研究室诞生的“IN2BOT智能机器人创新团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团队与民生银行合作研制的我国第一台具有银行金融业务办理功能的自主移动服务机器人,真正实现了金融业务的自助办理功能,他们将北理工研制军用装备的先进技术应用其中,通过RGBD数据信息(即图像信息与深度信息的融合)对环境进行实时地图构建与精确定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等领导同志在参观“2016全国科普日”展览中,对该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北理工人要“创大业”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延安根 军工魂”深入北理工人血脉,北京理工大学始终以复兴民族、服务国家为己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和引领科技创新、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卓越人才。因此,学校始终以“创大业”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立足创新,结合所学,无论创业企业,还是创业项目,均体现出鲜明的高科技特色。

“创业不仅仅是做项目、办企业,创业是创事业,是一种把理想用科学的方法变为现实的能力。我们注重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来帮助学生立大志、创大业。同时,我们也引导学生立足学业来看创业,充分利用好学科和科研优势,了解和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这是个人发展和创立事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正是如此,北理工的创业呈现出一种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副校长王晓锋是这样谈及北理工创业教育的。

在这样的理念带动下,北理工学子的创业项目科技含量十足,透着一股硬朗的军工品质。2015级机械与车辆学院博士生刘迪,这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国际汽联顶级赛事电动方程式世界锦标赛的第一位中国工程师,也是一名校园CEO。他在校期间创办了北京京工赛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为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研发和供应纯电动汽车能量监测设备与车载计时模块,2015年总收入超百万元。而创业的灵感,就是来自于他的赛车事业。

和刘迪类似的北理工创业团队还有不少。例如2014级硕士生梁建建等9名研究生成立的“北京大塔科技有限公司”,发挥专业优势,在多智能系统、网络控制系统、机器人等方面提供设计、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完成了一批如半潜式远洋气象监测无人艇、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等一批军民领域均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的优质项目;2016级博士生卢兵,与他的团队成立北京博翼动力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该团队获得全国创新创业教育高端论坛创业项目百强奖,北京高校地区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创业方向符合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方向,具有广阔的创业前景。

建设一流大学,关键在于培养大批一流的人才。北理工的“双创”教育秉承着延安精神和国防特色,蕴含着新时代北理工师生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图大业的突破和创新!

供稿: 宣传部 王征 教务处

图片: 宇航学院 机械学院 自动化学院

上一篇:女大学生深陷校园借贷泥潭
下一篇:中荷共建烟台格罗宁根大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