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高考志愿:别乱点“鸳鸯谱” 真实揭秘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为啥不满意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6-27
手机版

高考是通往职场的起点,也是人生的岔路口;填报志愿不仅是为考分找到恰当的院校,更是考生志向的精准定位。

高考已经落幕,再过几天,成绩就要出了,考生和家长现在是摩拳擦掌,准备填报志愿。然而,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对志愿的选择,很多家长、考生、甚至是老师依然存在认知误区。“七分考,三分报”,精准填报志愿是考生精彩人生的开始,反之则会令人黯然神伤。这是高考志愿指导专家屡屡发出的善意提醒。

近四成大学生为啥对所学专业不满意

镜头一

“你觉得自己能成才吗?”

“能!”

在长春第二实验中学6月11日举办的一场名为《生涯规划和学习动力激发》报告会上,全场500名高中生听到这个问题,异口同声地给出了答案。

但是,当报告人抛出另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会成为哪方面的人才?”时,原本气氛活跃的报告厅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

此次报告会请来吉林省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促进会的专家,通过“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刘展豪是参加报告会的学生之一,他喜欢当班长,人缘好,也能张罗事儿,在同学里很受欢迎。但他却不曾想过这是优势,是未来驰骋职场驾驭人生的潜力,尤其是在高考填报志愿中,可以作为专业选择的重要的参考项。

“我给自己的目标是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但没具体想过,将来干什么。”

迷茫的又何止刘展豪一个。

在一项名为“高三毕业班学生人生规划调查”的调查中,参与调查学生有124名,绝大多数人生目标渺茫。其中,60%以上的学生将上大学选专业寄托于父母的意愿,30%的学生定位于“上一所理想大学”、“找一个舒适工作”、“有一份丰厚的收入”,10%的学生对上大学选专业不知所措。

镜头二

“你们懂得多,帮我分析分析,现在都啥专业好啊?”

6月7日上午,长春市某高考考场门前,一位送考的家长向记者询问高考志愿填报的事情。

“学法律咋样?管理也挺热,这些出来应该都好找工作。”该家长自说自话。

“你家孩子喜欢啥呀?”记者反问。

“他平时就喜欢写点东西,语文一直不错,但是不想让他学这些,不好找工作,也不挣钱。”家长说。

高考过后,正面临着填报志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及家长更看重院校的名气及专业的热度,很少有人优先考虑考生的兴趣与专长。

某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在大学在校生中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65.5%的大学生表示将选择别的专业。这些不满意,多出于高考志愿填报时的盲目性。而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超过三成的大学生就业与所学专业无关。

热门专业背后的检讨

6月7日,小荣(化名)带着两年的思考与检讨,再一次参加了高考。这一次,她要按照自己的本心,做一个全新的选择。

她曾是师大附中理科班的一名学生,2015年以646分的成绩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因为有分数优势,可以从容的选择专业,于是在父母“理性”的分析之下,她在高考志愿填报单上写上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好学校加好专业,小荣成为了父母的骄傲,也成了学弟学妹的榜样。然而,大二的时候,小荣突然告诉父亲,“我要休学!”“当时,我一下子蒙了。”小荣的父亲原本打算做做女儿的思想工作,没想到小荣的态度非常坚定。“这个专业很热,发展前景也不错,但是我对计算机不懂,也不感兴趣。”小荣说。

2016年下半年开始,小荣休学了。“我喜欢医学和法律,对计算机,我实在是学不明白。”小荣说,在高中,她一直是佼佼者,可是到了大学,她的优势荡然无存,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

父亲因女儿的事情愁白了头。在家休学了整整一年,父亲一次次催促小荣回校读书,无奈之下,小荣跪在了父亲面前,“我想重新参加高考。”小荣对父亲说。看着女儿憔悴的模样,父亲只好点头答应。

无独有偶,魏小茹在2016年以高分被名校录取,但在一个月后,她也选择了退学,今年重新回到了起点。喜欢文学的她,到了大学才发现当初的专业选择存在严重误差,越学越觉得痛苦,感觉拧巴。

小茹说,自己不是没有考虑过复读的压力,但是这是一个认真又必要的决定。“即便我能拿到一个好的分数毕业,却没有信心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高考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节点,考生们通过选择专业确立自己的人生基点,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如何在“普适”的道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路,却在很多考生及家长高度重视高考这个热点的同时成了“盲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都能成才,但是都不会是全才,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是自己的优势潜能。”吉林省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促进会副会长、生涯规划导师李光表示,很多时候,“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其实魏小茹这样的孩子很多,在报考的时候,大多数家长更关注的热门是报哪里,但是会忽略孩子适合什么。”李光说,“我们常常以为好的高考结果就是一个成功人生的开始,但是很多时候也许是走进了一个人生误区。”

职场后视镜

谁在频繁的跳槽、转行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渠道,志愿填报这道“选择题”答对与否,利害不容小觑。“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我们时常看到:很多家长按分数多少选大学,不考虑专业;或者以就业率为导向选择专业,不考虑孩子的兴趣与潜能。甚至有的家长只顾自己意愿,根本不尊重孩子意见。这些都是填报志愿的误区。”李光说。

家长代考生填志愿,如同替孩子规划人生,如果违背了孩子意愿,后果不堪设想。

小艾(化名)的父亲是某家银行的高管,虽然他知道小艾喜欢文学,但是考虑到未来就业的问题,父亲坚持让小艾报考了会计专业,2011年,小艾顺利地考进了南方一所"211"大学。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对数字没感觉,看各种报表什么的,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坚持了四年,小艾终于拿到了毕业证书,并在父亲的帮助下,到一家银行从事会计工作。“那段时间,我看见数字就恶心,经常出错,也经常被领导骂。”仅仅工作了一年,小艾就离职回家了。刚辞去工作的那段日子,小艾开始进行创作,多次投稿到杂志社、报社,但是每次稿件投出去都是石沉大海。一次次地失败让她对生活越来越没有信心,“现在,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小艾苦恼地说。

近日网上热传一幅漫画:跳槽穷一年,改行穷三年。泛指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跳槽与改行现象。而李光认为,很多大学生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及潜能严重背离,从而导致毕业就失业,或就业又频繁跳槽、转行。也有个别人职场压抑,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与小艾相反,杨光则常常感念父亲当年尊重了自己的决定。前不久,杨光又一次升职, 7年来,他已经晋升为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回忆这些年发展的“顺风顺水”,杨光坦言,这一切都得益于两次重要的选择。

高考那年,杨光收到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他却一点儿也兴奋不起来。“通知书上写着俄语专业,我对它一点也没有兴趣。”经过一夜的思考,杨光决定放弃南开大学这所名校。当时,父亲虽然感到惋惜,却尊重了他的决定。杨光顺利进入吉林大学商学院学习,大学四年,他一头扎在学业里,快乐地吸收营养。

在考研的时候,他选择了法学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法学院录取。拿到法学硕士学位,同学们都选择了法院或检察院,只有他选择了企业,这一次父亲依然给了他有力的支持。

这是两次貌似痛苦的转向,在杨光眼里则是属于自己的路。

选择正确,为自己加分

全国高等学校近三千所,专业有五百多个,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究竟什么专业“好”?什么专业有发展?与家长们的困惑相比,一些在校大学生似乎更理性,小萱(化名)认为,“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

小萱学习的是文科,高考前半年,她的成绩只有495分,但是半年后,却以625分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130分的大幅提升,缘于她突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小萱由姥姥带大,因此,她一直希望自己能学医,将来好好照顾姥姥,给她一个幸福的晚年。但是,她理科成绩太差,而报考临床医学需要理科背景,于是便有些心灰意冷。一次偶然的机会,小萱听说文科生可以报考中医学时,她欣喜若狂,决定要学习中医,便一下子来了学习的热情。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期间,小萱越发地对中医药感兴趣,成绩十分优秀。

近日,“高考过后再加分”在手机微信圈流传,文中一方面告诉考生及家长如何精准填报志愿,避免考分流失就如同加分;另一方面也谈到根据考生的兴趣与潜能报志愿,这里的精准如同为未来的职场的幸福感加分。

“兴趣是激发学习内动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未来工作胜任力以及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李光如是说。

“对孩子未来的规划要早下手,通过多参加社会实践,以及熟人评价等多种形式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挖掘潜能,趋利避害。人的个性潜质大概有技术、研究、艺术、自然、社会、经营、事物七个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下面这个故事与考分无关,但主人公的人生却是“高分”。

马秀山1990年从吉林省农业学校毕业,分配到长白县十四道沟镇兽医站,从那时起,他认定自己不仅是“马大夫”,也是“牛大夫”。他喜欢这份工作,包括来自村民的求助电话。

“你好,是马大夫吗?我家牛要产崽了,您快过来帮忙给看看。”“好,好,别着急,我这就过去。”在十四道沟镇,养牛户都会在家里认真记着马秀山的电话号码,因为他是村民眼里的“神医”。

27年后,马秀山既是村里牲畜的“守护神”,又是长白县长白县“劳动模范”,白山市“最美职工”。在他心里,这样的人生很充实。

从人职匹配,到职场幸福感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正确选择专业才有毕业后的“人职匹配”,进而才是职场胜任力、职场成就感与幸福感。这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共识,走过一段弯路后的许巍(化名)感触更深。

许巍在长春一家大型传媒企业工作,现在是公司市场部的负责人。“每天累成狗,却干得劲儿劲儿的。”妻子这样描述丈夫的工作状态,脸上却是属于妇人的自豪。

2005年高考,一个盲目的选择让许巍走了9年的弯路。当年他的高考志愿填报依据的只有两条原则,“一是能走,二是专业别太冷”。那时候,通讯、电子信息等专业还算热门,于是他报考了长春理工大学的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很不幸,一下子被录取了。”回首12年前的事儿,许巍自嘲着说。

进入大学之后他才发现,这个专业跟自己很不搭。“我喜欢和人打交道,性格大而化之,而这个专业却需要心思缜密。”毕业后,许巍走进嘉兴的一家韩资企业,做眼镜片的质量检测工作。“当时,待遇也还不错,可我就是提不起来精神,觉得枯燥、没意思。”工作3个月,许巍向单位提出辞职。“我必须得换个方向,重找自己的人生。”许巍说。

许巍回到了长春,找到了现在就职的这家企业,决定一切从零做起。“这几年,我换了好多岗位,做过技术,也干过运维,但都不太适合,业绩也不好。”他一度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就觉得自己太笨了,干啥都干不好。”有段日子,他不想去上班,即便到了单位,也是盼着下班。

2014年,许巍调到市场部。“刚开始跑市场,我跟着同事从早到晚在外面搜集信息,进行用户测评,每天都很累,但是觉得很兴奋。”这种感觉是从未体验过的,他越干越有劲,当年,他人生第一次拿到“先进员工”的荣誉,单位还奖励他2万块。接下来的两年,他每年都是单位的先进员工,收入也不断提高。

许巍笑笑说:“我觉得挺有意思,很有成就感。”他和妻子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上一篇:最新高校毕业生薪酬排名,哪个学校“钱途”无量?
下一篇:西南交通大学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