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是教育的《九阳真经》啊!两千年前的教育原理,用在当下完全适合!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9-03-10
手机版

《学记》是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它总结和概括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如教育的作用、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等。

两千多年前,《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教学相长”等名言,至今仍脍炙人口。《学记》,它以微言来写教育之大义,短短千余字的文章中它论述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育重大问题,这其中的每一点都令后人深思。而《学记》中的“大学之道”则更是道出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学记》中的“大学之道”写道:“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这段文章的意思是:古代时候搞教育,在家族中办有私塾,在乡中办有庠校,郡遂中办序院,而国家则在国都办太学。学生到了一定年龄入学,到了年中会对学生进行考核。

第一年主要考查学生的背诵经文的记忆力;第三年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热爱学习、重视学业、热爱集体;第五年着重考查学生是否知识广博,敬重教师(尊敬老师);第七年则考查学生讨论学习、辨别是非、识别和取舍朋友的能力。如果达到了这些目的,就称为学生小有成就。到了第九年,学生应达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其意思是此时的学生要有举一反三、推论事理的能力,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观点来阐述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并且具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教师的教诲,不违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时,学生可谓是学有大成了。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周边的人才会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心怀向往,最终达到社会进步、繁荣昌盛的目的。这就是所谓教育之道理,也就是我们的“大学之道”。《记》中说:“小小的蚂蚁,也要从小按照时令不断地进行训练。”这可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段文章反映了古时候办学的结构(各级学校的构成)、古时候教育的体制(学制)、古时候教育的分阶段目标以及教育的最终目的。尽管只有寥寥百余字,但其中反映的内涵却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也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认识教育的目的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教育的目的,对眼下的教育我们是否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教育对学生的考查范围是很广的,不仅考查学生学业上的成就,还要考查其人际关系和思想品德等,这完全超越了我们目前教育普遍存在的“成绩为先”的观念。

因为古代教育家尚且明白:文、道是合一的,德育和智育是不可割裂的。一名合格的学生不仅要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还要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教师的教诲。尽管我们也经常在谈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很多时候到了具体教育过程中,往往就会有意无意地只是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成功与失败,以升学来考量学校教育的成绩与效益。

当然,我们承认这里会有许多客观的因素在里面,但作为教育工作者自己具有怎样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对教育的认识和对学生的影响。当然,古代教育偏重于社会科学方面,偏重于文学与做人道理而对自然科学方面比较缺失,这是我们所要加以弥补的,但整体而言,它还是比较全面的,是值得我们后人思考与学习的。

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古代教育(学)的分阶段目标的达成也完全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离经辨志到敬业乐群再到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直至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智发展都是相匹配的。由此而想到我们现在高中阶段的三个年级是否也应该设立每一个学年段的教育目标呢?比如说我们的德育是否可以设立年级的主题教育目标,并形成系列活动、系列内容和根据教育主线进行配套的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教育活动呢?

目前,我们的学科教学从总体上来说具有阶段性明确,基础知识的内容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显著特点,但是,在教育目标上似乎还缺乏一种比较系统性和和阶段性的内容。因此,寻找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的教育内容,构建分年段的教育要求和教育目标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比如,我校在高一年级的教育重点是热爱学校,适应新环境,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了解唯物主义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基本常识。我们将其定位于“爱校明志”教育,并根据这样一个教育主题由学校、年级将分别设计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参观校史陈列室、唱校歌以及上校史课等系列校史教育活动,东方绿舟的军政训练,分阶段的年级大会等,以努力达成这样一个教育目的。

在高二年级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则侧重于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学生间、师生间人际关系,增强民主与法制意识,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念,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基础知识。我们将其定位于“敬业乐群”教育,并根据这样一个教育主题由学校和年级组、班级分别构建一系列教育活动,如奉贤五四农场的学农活动、分阶段的年级会议等,以努力达成这样一个教育目的。

在高三年级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侧重于增强学生成人意识和国防意识,培养其有正确的升学和择业心态;有克服困难、调节心理的能力,能正确认识自我的社会价值,了解我国政党制度、国家观念和对外政策。我们将其定位于“理想责任”,并根据这样一个教育主题由学校和年级组、班级分别构建一系列教育活动,如“成人仪式”“毕业典礼”以及分阶段的年级大会和班级会议,以力求达成这样一个教育目标。

总之,分阶段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既要从上到下又要充分发挥学校年级组以及广大班主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设计出定位准确,既有较强教育意义又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教育要“化民易俗”

要做到“化民易俗”,我们靠的是教育的力量,当然这里也包含家庭教育,然而,学校教育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知道,孔子是主张“性善说”的,说的是人之初,性本善,但许多习惯的形成还是需要靠养成教育的。有些良好习惯一开始的养成我们都是要付出艰巨劳动与努力的,但如果习惯养成以后就会渐渐好起来。

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我们平时对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教育都“得过且过”甚至“不闻不问”,那么学生很快会将原来已经养成的好习惯迅速丢弃,因为从一个人的本性来讲,享受舒适和散漫本身就是一种天性,而要努力学习并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它必将付出艰巨和反复的努力,然而要丢弃一种好的习惯则往往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情。因此,我们务必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上海所举办的世博会,它展示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全貌。记得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上海世博会100天回答记者问的时候就说过:“文明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中国现阶段我们经历了快速发展,应该说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相称的,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

所以,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不奇怪,我们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要展示,但是更重要的是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有很多美好的,也有不美好的,不美好的让大家看见,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有插队的,我们插队情况比很多国家要严重;也有不正之风,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这是一个方面,但随着世博会的推进,它也在不断地改进,大家有一个适应过程,现在的排队就比以前好多了,不排队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但是,不文明情况是存在的。”那么,根除不文明现象的根本方法是什么?当然是教育的力量,中国国土面积这么大,人口又这么多,各地区人民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因此世博期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不文明的现象。问题是我们怎样看待这样一些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去努力改变这些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今后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教书育人,重点在于育人。未来中国文明习惯的养成靠的是我们这一代每个人的艰苦努力,这就是教化的力量,就是“化民易俗”,这才是真正的“大学之道”。

《学记》虽然著于几千年前,但时至现在它依然给我们教育工作以深刻启示。如果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学记》中的许多教育原理并与当今教育工作的实际联系起来,那么我们的教育将能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本文来源:第一教育专业圈,作者:卢久红。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升学指导】2019高考关键年如何选择出国留学?
下一篇:全国人大代表姜明:建议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