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委宣传部与东莞理工学院召开2019集体采风活动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9-04-12
手机版

  1月11日,东莞市委宣传部与东莞理工学院联合召开2019“主流媒体看莞工”集体采风和新闻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网信办主任陈冀主持会议,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校长李琳、党委副书记吕琦元、副校长马宏伟以及有关院校代表出席发布会。

  

  作为教育部选定的唯一地方院校代表,《多模式特色产业学院推进产教协同育人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开办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这是东莞理工学院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人才培养上的成绩单。

  

  东莞理工学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特殊的环境使其从诞生之日起便流淌着“改革开放”之血液,秉持“学而知不足”的校训精神,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把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作为办学的重要衡量标准,抢抓历史机遇,不断创新、追求突破,积极探索新工科实践路径,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特别进入新形势,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更是快马加鞭,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扎实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着力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

  不忘初心,坚持需求导向凝练人才培养理念

  学校坚持党建和育人紧密结合,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2012年以来,相继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服务东莞、创新发展”“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教育教学大讨论。通过深入研讨,广泛凝集学校全体干部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理念、思路和举措,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据需求变化持续凝练优化育人理念、目标、标准,搭建了人才培养的顶层框架。第二次党代会特别是2015年以来,学校逐步确立了“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把“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明晰了以“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为关键内涵的人才培养标准,把“科教融合创新育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形成了“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紧扣“解决产业实际问题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等细化培养标准,编制实施二级教学机构教学质量指数和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系数,持续优化实干型人才培养“需求-目标-标准-过程-评价-改进”的整体设计。

  

  为更好地掌握一线人才需求,学校坚持“开放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融合创新”的办学思路,与松山湖国家高新区、部分全国百强镇及龙头骨干企业紧密合作,派出40多支师生小分队开展科技产业创新服务,发挥二级学院理事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动态跟踪产业前沿信息,掌握一线人才需求。派出到模具制造专业镇横沥镇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开展产业科技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寻求“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合作分工模式,先后有400多名学生在基地实习、就业、创业,协助横沥模具学院每年培训技术人才200多人,形成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

  整合资源,坚持产学融创培养实干型人才

  学校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资源集聚的区位优势,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坚持产学融创培养实干型人才。

  学校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驱动新工科改革与实践。2012年以来,东莞理工学院围绕产业创新链优化专业结构,通过与龙头企业“联姻”,重点建设7个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引入产业先进技术体系、生产设备、培训模式,通过与企业共同规划专业发展、开发项目化课程、组建教学科研团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创办技术创新机构等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才培养治理机制,打通学生发展与企业需求之间“最后一公里”。6年多的探索经验,现代产业学院被吸收到“新工科”建设“北京指南”的政策文本之中,成为新工科“管用能用好用”的示范性成果之一。

  党委书记成洪波表示,“现代产业学院的创建,开辟了区域特色创新要素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改变了基于学科逻辑配置办学资源的传统组织建制,创立了基于产业需求逻辑的新型工程教育组织,全面促进了产教资源的深度整合。”

  学校与长安镇共建的先进制造学院(长安)是现代产业学院之一。长安镇政府提供办学场地、基础设施、部分教学仪器设备,并每年支持750万元办学经费。先进制造学院(长安)拥有独立法人身份,实施特殊的人事聘用制度和财务制度,形成了独特的政产学研协混合所有制,两年多来的发展中展现了巨大的活力。学校以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为平台,携手知名企业、行业协会共建联合实验室与校外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和组建教学团队,开发课程教材资源;并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式规律,校企共同构建“基础实施+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工程应用”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来自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在“校园+产业园”的环境中,引入企业实习实训导师,选择面向不同职业方向的实践模块,完成半年到一年的实践环节学习,毕业设计选题100%来自生产实际。

  值得一提的是,2018届先进制造学院(长安)毕业生的“滚压焊机牵引机构设计”“触屏拆解机的设计与计算”“对拖式电机测试平台的结构设计”等多个毕业设计课题均已投入到企业自动化产线上正式使用,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并获得了高度肯定。

  着力打造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锻造优质课程。学校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贯彻新工科建设理念,实施集群式专业建设思路。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2015年以来新增机器人、网络安全、智能制造等14个专业(方向),改造9个传统工科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融入OBE教育理念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建立以学生为本、以产出为导向的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修订机制;通过落实“登高”“领航”“致远”计划,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通过实施新一轮本科专业评估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学校专业内涵建设能力,为学校打造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建设了一批省级精品课程项目和能力导向的课程群项目,覆盖100多门专业核心课程。信息化课程建设也取得长足进展, 2018年东莞理工学院-文华数字化课程中心被评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案例。

  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学校瞄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需求,依托智能制造和绿色低碳学科群,以研究性教学为基本手段,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弘扬名誉校长杨振宁先生的学术思想,传承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创办了“杨振宁创新班”。首批学生面向全校2018级新生招生,择优选拔了29人。“杨振宁创新班”实施“三阶段递进式”培养过程,选强配优专业导师队伍,选拔名教授担任“杨振宁创新班”班主任,实行导师制培养,通过竞争上岗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教师,按照1:1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强化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课程体系设置等一系列实践,开启了培养企业家型科学家的探索。

  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学校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扎实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工作,逐步形成成效初显的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一心双域三全四层五重”体系推进的创新创业工作特色。学校连续三年,每年安排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运营、创意创新创业项目扶持激励、师资队伍引育、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其中,投入300万元进行优质特色课程建设,构建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的线上线下课程体系。开设《创业基础》《批判性思维》《工程伦理》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公共课程群。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将“互联网+”大赛融入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实践中,加强创新创业赛事辅导力度。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产业技术和应用成果带入课堂,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和训练,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系统体验。积极探索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组织一批创新创业学生精英赴澳大利亚进行创新创业专题学习交流,开展为期2周的创新创业精英孵化营,并取得良好成效。进一步深化教学制度改革,设置4个以上的创新创业必修学分,允许以创新创业实践成果或创新创业课程学分替换相关专业课程学分。完善弹性学制,放宽修业年限至8年,允许学生经批准调整学业进程边工边读,或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整合校内创新资源,从技术开发、项目运营、政策服务等角度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建设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场地,形成“学生创新创业地图”。在校外,加强与包括“东莞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东莞市中美融易孵化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天马创业营”在内的13个大学生校外创业实践基地联系与合作,构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培养孵化更多优质创业项目。2018年,学校以新申报高校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荣获广东省实施动态管理后首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面向世界,拓展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

  学校不断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深化国际交流,拓宽学生国际视野。2018年新增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查塔姆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技术大学、荷兰NHL-Stenden应用技术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秘鲁天主教大学、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厄瓜多尔钦博拉索国立大学等多间国际名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校际交流、校际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互免学费交换生、国际班等多形式派出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大大丰富了学生国际化视野。2018年,学校共派出322人次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其中赴北美及欧洲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交换的学生人数较往年有明显增加。

  同时,学校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助推教师国际化。通过校派访问学者项目、教师国(境)外研修项目、合作院校教师国际交流项目等形式拓展教师国(境)外学习培训渠道。2018年以校派访问学者的形式派出43名教师分别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半年、或一年期的访问学习,效果显著。

  学生不出校门也能接受国际化教育。2017年6月成立的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由东莞理工学院和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合作设立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智能制造领域为主要发展方向,综合引入法国工程师培养体制,逐步探索出既有莞工特色又有国际共同特征的工程教育模式,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培育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师人才。中法联合学院采取小班化、全英语的教学模式。学院超过三分之一的课程由法国国立工艺学院的教师授课。学生毕业时达到要求的,除了获得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证书外,还可获得由法国国立工艺学院颁发的学位证书。学校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了金融管理产学国际班、国际商务产学国际班和中美4+1本硕培养国际班等3个全英教学班。

  2018年6月29日,被誉为“欧洲设计界奥斯卡”的意大利A’designAward设计大奖赛在意大利TeatroSocialeComo举行颁奖礼。由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蒋思晋、黄思懿、张荣杰及李婉怡合作设计的作品AirTouch在全球4万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产品设计类设计奖。这是粤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又一成果。粤台产业学院自2015年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办学以来,整合与利用两岸高等教育优势资源,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社会化服务特色,通过“校校”合作模式,与台湾高校共同合作办学,利用“双校区”资源,采取“3+1”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即学生三年在大陆学习,一年赴台湾学习,毕业后获东莞理工学院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台湾高校出具课程学习成绩证明,学生可以充分接受两岸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培养。

  回归常识,坚持全面发展理念

  学校成立学生社区知行学院,作为新型二级教学机构,下设7个分院,充分把握学生社区这个基础场域。知行学院建立了由知名教授、老师、社工、宿管员、“导生”学长组成的工作团队,主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以社区家园为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知行学院面向全校学生陆续开设各类型知行课程以及讲座、沙龙等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课外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2017年9月成立至今,已开设茶道、生活舞蹈、一起学写作等各具特色的知行课程270多门,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方法,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进行思想引导。

  

  机械工程学院的张白露老师在知行学院开设了《画艺拾趣》的课程。在她的课堂上,看到最多的场景就是同学们一言不发,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手中的笔和身前的纸上,屏气凝神一笔一笔地细细勾勒、一点一点地认真描绘。因兴趣而选择,同学们学得尤其用心。他们在墨香萦绕的课室,认真细致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多同学说,因为太享受这个课堂所以常常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能学自己喜欢的东西真的非常开心。张白露老师说,比起技巧的传授,她更看重的是价值观引领与绘画的统一。在讲授绘画技巧的同时,她会向同学们传达许多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比如在讲授如何画竹子时,张白露老师会融入历朝历代的文人、画家对竹子的态度、不同派别的画竹风格以及所表达的胸襟和情怀等等,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知行学院还在各社区分院搭建一廊(社区文化走廊)、三室(学习室、活动室、自动服务室),改善学习服务条件。推行宿舍ISO标准化管理,推进“一社区一特色”社区品牌建设。走进知行学院的莞雅分院,入门处就设有“三室”,进门有厨房吧台,学生可以来这里进行烘焙、煲药等;再进去就是书吧,设计清雅精致,学生可以在这里自修、阅读;同时还设有谈心室,可以约一两个知己在里面聊聊天或者和社工谈谈学业的困惑。此外,还有一个专门的社区多媒体室,学生可以预约活动室举办沙龙、讲座等。这些为学生提供的活动功能室,平常有驻校社工进行专门管理,同时在学生中招募管理员,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学院还会链接学生社团开展系列活动,如汉服、电影鉴赏、美妆交流、扎染手工、摄影技巧等,很受学生欢迎。

  厚植德育,坚持改革创新培养具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改革创新。2018年,学校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出台《东莞理工学院思想政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工作方案》,全面统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开展思政课质量年攻坚战,以问题导向开展集体备课和专题教学,积极创新思政课授课方式,开展复合教学模式改革,开设《东莞故事》《批判性思维》等特色课程。

  

  学校通过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有效性,让学生切实感受改革开放40周年取得的新成就新面貌, 2018年,学校围绕“重走改革开放路,砥砺爱国奋斗情”主题,为积极响应团省委关于精准扶贫工作,以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学校设立了精准扶贫服务团,已连续三年成立了实践分队到省定点扶贫地区——韶关市黄圃镇应山村和斗湾村开展相关的精准扶贫工作。学校的“扶贫扶智,筑梦未来”精准扶贫社会实践队,深入韶关市乐昌市黄圃镇斗湾村、应山村开展活动。

  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精英实践专项调研队,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和学校重要调研项目,精选调研项目、精选指导老师、精选参与学生、形成精品成果。2018年,精英实践专项调研队以“改革开放四十年巨变”为主线,以东莞为主要调研对象,围绕五个维度,聚焦六大攻坚,体现问题意识,紧扣全面深化改革主题,梳理了东莞改革开放40年历程和成就,分析了目前东莞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初步形成了50余万字的实践报告。队员们表示,通过实践,感知了东莞四十年发展的巨大变化,提升了观察能力、沟通能力、调研能力,特别是攻坚克难的能力,实践虽然艰苦,所学到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将是一生的宝贵财富。

  登高致远,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全面推进,区域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广东省正从制造业大省迈向制造业强省,东莞正在通过进一步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对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目标、规格及人才培养能力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面对新形势,2019年1月7日,学校召开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东莞理工学院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坚持创新实干、特色发展,聚焦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关键点,强调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强本科教育基础建设和改革实践,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全方位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布局,把“大湾区、大产业、大平台”所蕴含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和人才培养能力。

  其中,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建成。通过持续建设与改革,在“双万”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涌现一批标志性教育教学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产学融创特色鲜明,学习环境智慧泛在,师生发展生态优良,内部治理科学有效,国际合作开展深入,大学文化笃实致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行动计划提出了十大主要建设任务:加强党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大力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构建一流应用型课程体系、深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国际合作育人、建设本科教育卓越质量文化。

  行动计划将进一步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在职称评聘中增设“教学型教授”和教学型副教授”岗位。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将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淘汰“水课”。建立核心课程主讲教师末位淘汰和竞争上岗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积极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版图调整中人才培养能力比拼将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容。学校将以内涵建设和综合改革推动本科教育质量提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有特色、更开放、更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好服务区域产业创新发展。”学校党委书记成洪波在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如此说道。

  (作者:刘献兵吴海腾)

上一篇:山东梁山:与济南大学签订“检校共建”协议
下一篇:2018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招聘辅导员6人简章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