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教务处处长廖宗廷教授解读“9校合作框架协议”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07
手机版

[“理性看待高校自主招生”系列报道之三]

【核心提示】

●多数媒体关注的是“联考”,而并没有关注到“卓越人才培养合作”这一大背景,而推进招生改革只是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绝不是全部。

●知识可以通过传统高考来考查,而“能力”和“人格”却不能通过高考成绩来评价。我们希望通过富有特色的多元评价体系,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反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主招生的目的和价值也在于此。

●生源是人才培养的起点,没有适合高校培养的生源,要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就会十分困难或会大打折扣,高校也难以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任务。

●自主选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人才培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改革和招考体制完善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包容和理解。

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9所知名高校结成“同盟”进行“联考”的消息成为媒体近期关注的焦点。同济大学教务处处长廖宗廷教授12月1日接受上海教育新闻网和《东方教育时报?高招周刊》专访时指出,所谓“同盟”只是媒体观点,并不准确,而推进招生改革只是9校《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意义远不止于此。

9校为何合作?

“2011年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9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实行‘联考’,只是推进招生改革内容的第一步。”这是同济大学教务处处长廖宗廷接受采访时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

一个大背景是,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及日前加入的重庆大学,近日合作并签署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将本着“追求卓越、共享资源”原则,共同推进大学教育改革与卓越人才培养,而此举也是9所高校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深入推进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举措。

在廖宗廷看来,多数媒体关注的是“联考”,而并没有关注到“卓越人才培养合作”这一大背景,而推进招生改革只是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绝不是全部。

在接受采访时,廖宗廷提到了一组数字:据中国科协近期发布的调查显示,中国已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高达42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工程科技人才约占了三分之一。然而,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一项“国内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的调查显示,在参与排名的49个主要国家中,中国却排在末尾。

廖宗廷感言道:“虽然我国工程教育在新中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但这组数据的确耐人寻味,肯定也说明我国工程教育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也正因为如此,9所工科高校一拍即合,走到了一起,决定联合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合作”。

根据《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九所高校今后将本着“追求卓越、共享资源”原则,共同推进大学教育改革与卓越人才培养,主要合作内容涵盖以下方面:第一,探索卓越人才培养规律和模式;第二,推进招生改革;第三,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与联合培养;第四,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五,产学研合作。协议还规定,每年定期举行校长联席会议,同时建立研究生院、教务处、招生办、科技处等部门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在这一背景下,推进招生改革,吸引更多学有所长的学生积极报考,培养更多卓越人才,成为弥补中国工程教育“短板”的一项重要举措。

廖宗廷告诉记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9校联合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也是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积极回应。用廖宗廷的话来说,“9校联考”,仅仅只是《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走出的第一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只是9校之间深入合作的新起点。

?

合作的意义何在?

在接受采访时,廖宗廷指出,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实行“联考”,只是9校共同推进招生改革的第一步。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通过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使各高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都有机会深入合作、深入交流。在他看来,对广大考生而言,这种机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权。

廖宗廷举例说,同济大学在土木、建筑、汽车、海洋等学科有明显优势,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计算机、航天、材料、机械等学科有明显优势,天津大学在化工、仪器仪表、光学等学科有明显优势……今后合作各校中的学生可以相互访问交流学习,各校间提供交流平台,久而久之,在这些优势互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水平自然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廖宗廷看来,一个上海的学生,他既想报考同济大学,又想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或天津大学,在过去的自主招生体制之下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两地相隔甚远,一个学生既要参加同济大学的自主选拔考试,又要参加哈尔滨工业大学或天津大学等的自主选拔考试,考试时间还有可能发生冲突,而且各学校考试的内容也可能大不一样,这都给学生的报考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当各校深入合作后,只需要参加一次‘联考’,做一份试卷,学生的自主招生成绩就可以在几所院校范围内适用,这对他们还是很有益的。”廖宗廷认为。

在接受采访时,廖宗廷多次强调,自主选拔考试其实只是高校选拔学生的一种形式,各高校更关心的是学生深层次的发展。

廖宗廷告诉记者,同济大学的校训是“严谨求实,团结创新”,学校一直希望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一些符合学校培养理念的优秀学子。基于此,学校非常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人格协调发展,然而,一个现实是,知识可以通过传统高考来考查,而“能力”和“人格”却不能通过高考成绩来评价。“我们希望通过富有特色的多元评价体系,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反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主招生的目的和价值也在于此。”

?

“联考”究竟考什么?

廖宗廷告诉记者,考虑到自主招生测试科目过多,可能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负担,因此,经慎重考虑,同济等9校的“联考”测试科目初步定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两门。“联考”试题由9校协调一致后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设计。

廖宗廷说,两个科目考试内容的知识点将与高考知识点有所区别,“联考”更倾向于考核高中生应该知道但高考一般不考的内容,同时更关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等,还可能会关心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说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社会关爱、创新意识等内容,“之所以考核这些内容,那是因为这些内容对高校培养卓越人才非常重要,尤其是社会责任感。”

?

所谓“抢生源”只是表象

部分高校自主选拔的“联考”、合作被一些媒体质疑为“抢生源”,对此,廖宗廷坦言,国内外任何一所高校选拔和培养人才,都无法回避招生的问题。生源是人才培养的起点,没有适合高校培养的生源,要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就会十分困难或会大打折扣,高校也难以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任务。

对于自主选拔“联考”、合作就是“抢生源”的说法,廖宗廷认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他说,高校进行自主招生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办学自主权,创造更优惠的条件让一些有培养潜质、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名牌大学就读,而不仅是通过高考这唯一的途径。这不仅有利于高校间更深层合作,也有利于不拘一格选人才。

?

选择“联考”并非多多益善

在考生群体中,有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既然有“联考”,那么,就想法设法“赶场”。对于这样的想法,廖宗廷表示理解,但他同时提醒,报考学校需要更理性的选择,而并非多多益善。

廖宗廷认为,考生首先要合理定位,不仅要对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目标有正确的了解,还要对想要报考高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办学特色有深入了解,“唯有知己知彼,才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联考”出现后,他建议考生在报名参加自主招生前,对自己有意报考院校所在的合作院校、“联考”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做到心中有数。廖宗廷说,对于将来想往城市建设、航天航空、交通、机械、计算机、化工、仪器仪表、材料、电气工程、自动化、兵器、海洋、水利等类别专业发展的学生而言,参加同济等9校的“联考”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因为相对而言,这些合作高校在以上专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为考生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廖宗廷坦言,部分高校间的“联考”和合作,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各高校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为考生创造更多便利,为基础教育提供积极引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不被抹杀。

“自主选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人才培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改革和招考体制完善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包容和理解。”廖宗廷说。

上海教育新闻网 记者 刘晓晶

《东方教育时报高招周刊》记者 陈易

【延伸阅读】

[“理性看待高校自主招生”系列报道之一]

复旦招办主任丁光宏教授:自主招生“联考”的实质是什么?

[“理性看待高校自主招生”系列报道之二]

交大招办主任陶正苏教授:请勿误读和娱乐化“自主招生”

?

上一篇: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教务处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下一篇:教务处党支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