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籍委员:讲好中国故事 唤醒台湾青年民族自豪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台籍全国政协委员张嘉极(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中国台湾网3月12日北京讯 (记者 李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了每一个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然而在海峡对岸,却有一些青年人因受到“去中国化”教育的影响,身份认同混乱。如何才能唤起他们心中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台籍全国政协委员张嘉极认为,如果能够讲好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故事,让台湾青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因洗脑式教育而形成的所谓“天然独”。
坐在委员们中间,张嘉极总能就经济、社会、民生等话题侃侃而谈,作为台籍全国政协委员,两岸关系方面的问题自然也是他关注的焦点。“做台湾青年人的工作具有战略性意义。”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张嘉极认为青年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大。
如今,岛内一些分裂势力借青年来干扰祖国统一进程,并冠之以“天然独”的名号,张嘉极对此很忧心。“从小就给他们灌输不是中国人的思想,长大了他们自然就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张嘉极认为,除了修改教科书外,我们可以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做台湾青年人的工作,具体来说,就是“一看”、“二讲”。
张嘉极表示,“一看”就是借夏令营等交流活动,让台湾学生亲身来到大陆、认识大陆,接触一些中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参观一些重要的历史遗址、文物,提升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了解和自豪感。
“二讲”,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张嘉极是学历史出身,说起中华灿烂的历史文明来如数家珍。“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是最灿烂辉煌的;中国在先秦时代就懂得种桑、养蚕、织丝,到明清两代,西方人以穿中国的丝绸、绫罗精锻为荣,还有陶瓷、茶叶、微雕……”说起这些,张嘉极言语中流露出满满的自豪感。
“这些技术在中国发展的比其他国家高级很多,说明了中华民族真是心灵手巧。”他表示,虽然我们的工程技术这么发达,古人却把这些称为是小学,经世致用的学问才称为大学,“你说那个时候中华民族多牛啊!”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在世界大沟通、全球化的早期落伍了,使得很多的人失去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说到这里,张嘉极不免有些惋惜。
他认为,如果能够讲好中国的这些优秀历史故事,让台湾青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因洗脑式教育而形成的所谓“天然独”。
此外,他表示,也可以请专家作报告,让台湾青年有机会接触一些不一样的观点,只要我们观点鲜明、有说服力,这些思想就会进入台湾学生的大脑,在他们回到岛内后,通过口耳相传,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会在岛内发酵,“我相信这东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要用青年人影响青年人”,张嘉极认为,解决台湾青年“天然独”的问题,关键还是在大陆青年。如果大陆青年在教育、就业、收入、生活等各方面都比台湾青年好,估计就可以减少他们对大陆的偏见,“这些是无言的,比讲道理管用。”
已经做了多年政协委员的张嘉极表示,政协是很好的学习平台,也是很重要的参政议政平台,在这里,可以把自己原汁原味的建议反映上去。中国是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经济体量第二大国,政协委员通过参政议政,对国家的一些具体工作参政建言,确实能够起到完善党的领导和政府工作的作用。(完)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
- 全国211大学排名榜单公布,划分2个行政级别!
- 小学语文阅读专项十五——说明文阅读的简单方法
- 线上学校为“数字化教师”赋能
- 广钢3所“大公办”幼儿园集中开园
-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巢湖实验中学今秋正式招新生
- 反驳俞敏洪,中小学教师绝对有资格,也绝对能胜任教学岗位
- 高考275人上清华北大,衡水中学却被质疑,看到这张图大家沉默了
- 大学生入党和不入党有什么差别?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 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学生考了60分,全班第3名,妈妈听后却哭了
- “鬼才”历史老师:重大“标志性”事件绘成表,初中3年不再愁
- 如果学霸当中小学老师,会不会提升档次?网友:学霸不适合当老师
- 中学校服收2300元:家委会别没“存在感”
- 三年级语文修改病句练习题汇总,很全面(可打印),期中考试要考
- 江苏最憋屈的大学,曾是全国重点大学,如今却连211都没混上!
- 高中数学:函数和导数题型你会做吗?
-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幼儿园开学时间终于敲定了,家长态度不一,对此,你怎么看待?
- 重要提醒:国务院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否影响你?
- 重磅!四川公办民办高中取消自主招生考试,录取以中考成绩为依据!
- 西湖大学28位创始捐赠人中9位河南老乡 施一公:我很感谢他们
- 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 揭秘全美顶尖公立高中新泽西High Tech High
- 幼儿园小女生每天闯关1小时,妈妈解脱了,她却驶上“快车道”!
- 初中生“早恋”时,多半会偷偷做“3件事”,尤其第1件太真实!
- 网传贵阳一幼儿园20名幼儿食物中毒 教育部门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