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丹尼】奖杯不如口碑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9-04-23
手机版

金杯银杯,不如用户口碑。一句暴露年龄的老话了,可貌似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的院长都不太懂。

?

最近因为一个明星博士不知道“知网”,就像一个厨子不知道新东方(不是教英语的),被挖出来明星博士所在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张辉(曾任院长),自己导演并作为男一号主演的电影《一纸婚约》,还找自己老婆演女一号,可惜这“二人转”电影豆瓣评分为辣眼睛的3分,累计票房75万元,看来电影烂就是烂,找一堆明星学生做配角也没用。


【小丹尼】奖杯不如口碑


试想一下美国南加州大学或纽约大学的电影学院院长2017年也这么拍个电影,在IMDb上也被评个3分,还能混到现在吗?正好我有同学在这两校,问了他们说:“悬”。

然而更可笑的是:《一纸婚约》豆瓣3分、累计票房75万,张辉院长还能赚钱,甚至还能获奖玩玩。

如何赚钱并获奖呢?

熟悉我的读者知道我不分析八卦,只看背后的商业逻辑,《一纸婚约》背后“灰色产业链”可以用荒唐来形容:

1、赚钱:北京电影学院100%控股的“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就是出钱,公立学校的钱就是纳税人的钱),再拉上一家搞彩印的民营企业(桂林澳群彩印有限公司)一起出钱,钱是搞定了,张辉院长的老婆/女主角作为法人的公司作为电影制作公司,电影赔钱没事,反正能捞一笔制作费。


【小丹尼】奖杯不如口碑


这家彩印民营公司不是冤大头吗?老板都不傻,目测这家彩印民营公司和北京电影学院有其他彩印业务往来,反正这边投电影亏钱,其他地方赚钱就行,或者这老板真就是个冤大头。


【小丹尼】奖杯不如口碑


看看以上彩印民营公司当年全是“大词”的公关稿,是不是可笑,一堆“大词”全是废话。

2、获奖:北京电影学院作为“2017意大利中国电影节”合作单位,给自己院长导演的《一纸婚约》颁发奖,这不是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典型案例吗?关键是这运动员跑百米都要20秒。


【小丹尼】奖杯不如口碑


饶了这么一大圈做出个豆瓣3分电影,其实就是通过自己在高校的地位,把纳税人的钱装到自己兜里了。

通过做虚名+靠背后交叉的产业链赚钱,在我们国家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比如在我们咨询行业,有“黑幕”咨询公司搞一些“世界/亚洲/中国品牌500强”榜单,其实背后就是一个中国人拉上个外国教授做背书,在纽约注册个公司,搞出些名字听上去很牛的榜单。其实我问过很多行业内的外国公司都不知道有这么个榜单,但是很多中国企业还是愿意花钱上榜,原因归结为三种:

1、自己无知,并不清楚“黑幕”咨询公司背后关系;

2、只是作为执行者完成上边交代的任务——比如上边交代今年要进入“世界/亚洲/中国品牌500强”;

3、作为营销或公关手段,可以向不知情的消费者吹牛:“瞧瞧俺这牌子多厉害,中国品牌500强!”。其实就像我说:“库里和詹姆斯在我们家门口篮球场,我打球从来就输给过他们!”事实是真厉害的就没过来跟我玩。

如何进入这些“世界/亚洲/中国品牌500强”榜单呢?

很简单,交钱呗。美其名曰“咨询费”,其实就是“上榜费”,基本不用评估你真实的品牌价值,给钱你就能上,没比黄色产业好多少。

好了,以上说的是我们咨询行业的“灰色产业链”,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获取背后信息有一定难度,可能“灰色产业链”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但是,在电影这么“to C”的行业,产品到底好不好就是靠用户口碑说话,还通过搞一些虚名和获奖赚钱,恐怕很快就会被揭露出来了。

表面功夫看上去都是全家桶,拍出来的作品却是鸡骨头。

?

我这篇文章不想只是吐槽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好榜样——诺莱坞(Nollywood)。


【小丹尼】奖杯不如口碑


可能很多人不熟悉诺莱坞,只知道好莱坞和宝莱坞,我大概介绍一下:

诺莱坞起源自非洲穷国家尼日利亚(目前能用电的家庭不到35%,仅20%的家庭拥有电视机),目前和好莱坞(Hollywood)、宝莱坞(Bollywood)规模相当,是价值33亿美元的电影大产业,如今诺莱坞每年发行电影约1500部,聘用的尼日利亚员工超过100万人。

诺莱坞的电影可以说是和《一纸婚约》发展模式相反,不走高大上获奖这些“图虚名”的路线,而是因为一开始就做了“丢人”的事情:电影根本就没有上映,而是直接出录像带。为什么直接出录像带常被认为“丢人”呢?因为通常制作方认为电影上映根本没人看,票房赚不回来。

诺莱坞的电影不走高大上“图虚名”的路线,被认为是“丢人”,反而开辟出来一片新市场,被哈佛大学教授、颠覆式创新理论提出者Clayton Christensen称为“开辟式创新”(market-creating innovation)。

要说诺莱坞电影的“鼻祖”,可以追溯到1992年电器销售员肯尼思·纳布(Kenneth Nnebue)拍摄的尼日利亚电影《生存枷锁》(Living in Bondage),直接以录像带形式发行后却大受好评。


【小丹尼】奖杯不如口碑


当时纳布收到了一批空白录像带,放在店里出售,但他很快发现多数尼日利亚人根本用不着这种东西。于是,他想到了录制自制内容的办法(Youtube前身?)。

纳布自己写了剧本,找了制片人和导演,请了几位演员。这部用录像带发行的惊悚片分为上下两部,讲述一个贫困潦倒的商人利用邪术转运的故事,制作成本1.2万美元,在整个非洲卖出了几十万份,推动当时不成熟的尼日利亚电影行业“诺莱坞”迅速发展。纳布:“本来就想搞个自制小电影,没想到玩儿出个大产业!”

如果总结诺莱坞电影的成功之处,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 出人意料的“丢人”方式,开辟出新市场

纳布将现有技术(录像带和录像机)和“丢人”的商业模式(直接发行录像带)结合起来,无意间启动了诺莱坞,诺莱坞模式在尼日利亚正合适——尼日利亚人本来就不怎么去电影院(事实上就没有什么电影院),尼日利亚人更习惯租录像带和家人看。

2. 熟悉当地市场,创新匹配内容

西方好莱坞电影拍出来的非洲人印象往往是贫穷落后、不卫生、艾滋病等等,但是非洲不仅如此,也存在很多自己闪亮的文化光芒。

一方面,尼日利亚自己人了解当地需求,可以拍出符合当地观众爱好的作品,就像我们国家很多中老年人爱看手撕鬼子的内容一样。

另一方面,随着整个诺莱坞产业的扩大和进步,更创新、更有文化内涵的内容也会随之而来,哪里都存在有追求的观众和导演。

3. “开辟式创新”规模扩大

诺莱坞之所以被称为“开辟式创新”,就是因为开辟出一片新市场,更方便扩大规模。“开辟式创新”的特点就是让某一产品容易上手,让更多用户能用到、付得起。

诺莱坞模式目前不仅仅存在于尼日利亚,更扩展到整个非洲,并影响世界其他地区的黑人群体,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支持基础设施发展,甚至对非洲各个国家团结都产生重大影响:“咱别打仗了,晚上还得回家和老婆看诺莱坞电影呢。”

?

写了这么多诺莱坞,我当然不是说咱们要简单把诺莱坞模式拷贝过来,咱们有录像带也没地方播了,而是希望咱们自己少搞些虚名图私利,多做点新市场+创新匹配+“开辟式创新”规模扩大内容,真不忍心看到咱们的电影最高学府院长都堕落成3分水准。

长期关注我的读者可以发现,我在去年底已经把文章底部所有个人介绍都删去了,原因很简单,虽然我有一些Title还算拿得出手,但我更希望通过写好内容吸引高质量的读者,而不是因为一些虚名而吸引关注量。毕竟我是独立做To C产品的,并不需要完成什么上级任务。

咱们也不是没有好东西,《流浪地球》不就是一部好电影吗?中国科幻,可以算是一个“开辟式创新”。

回见。

引用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ket-creating innovation》 by Clayton M. Christensen)、Efosa Ojomo、Karen Dillon

进小丹尼沟通微信群,请添加微信号:dannytutor

【小丹尼】奖杯不如口碑

上一篇:小说:钱钟书授课,与张枣、韩少功同桌,我岂敢不学无术
下一篇:干警应邀为全省检察机关新进人员培训班授课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