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郑强:“双一流”应该“建强”和“培特”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13
手机版

“双一流”建设应当改变“高大全”路线,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鼓励发展小而精、有专业特色的高校,充分激发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办学活力。“双一流”建设将提高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高校的办学积极性,激励他们为办出特色和水平、建成国内一流高校而不懈努力。

3月1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针对社会关注的“双一流”建设问题,陈宝生部长表示,教育部正在组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基础上确定标准进行遴选,争取上半年完成这个程序,公布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的名单。(相关报道见A3版)

“双一流”我国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简称。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目前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相关工作尚未完全展开,但由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双一流”概念的知晓面已经相当广泛。

推进“双一流”建设,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一个有望影响未来几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伟战略。教育是重要的社会民生,“双一流”建设即将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必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与千家万户产生密切关系。

昨天回答记者提问时,陈宝生部长表示,“双一流”不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而是一个全新的计划。教育部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高度信心和坚定决心,让公众对“双一流”建设充满了积极的期待。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先后启动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参与重点建设项目的高校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并且缩小了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上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与此同时,这些工程实施以来,也出现了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等问题,并在相关领域和环节引发了一些弊端。

“211”、“985”高校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它更象征着不同高校之间身份地位的壁垒森严,而且这种身份壁垒最终决定了各高校获取资源的机会和能力。高校被确定“985”和“211”身份后,最大的功用之一是可以获得各种财政资金支持。不少高校为了能够成为“211”“985”高校,挤破脑袋争达标,千方百计拼论文和专利的数量,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科建设。一些高校多年来盲目竞争,只问规模不问特色,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在一个“工程”标准的作用下,最终陷入“千校一面”的尴尬。

已实施多年的“211工程”、“985工程”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但毋庸讳言,有关工程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有鉴于此,即将实施的“双一流”建设面临着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破现有的高校身份壁垒,通过科学的引导指标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为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双一流”建设应当改变“高大全”路线,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鼓励发展小而精、有专业特色的高校,充分激发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办学活力。可以大胆预测,“双一流”建设将大大提高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高校的办学积极性,激励他们为办出特色和水平、建成国内一流高校而不懈努力。

“双一流”建设尚未全面展开,目前有多个省份陆续出台了“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各省计划重点支持的名校名单。可以发现,榜上有名的依然是一些老牌知名高校以及传统优势学科。这种现象表明,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而言,摒弃行政化与身份壁垒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有关部门在制定具体建设路径时,应当全面考虑各种困难挑战,及时发现并扭转各种不良倾向,引导更多高校积极投身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尽早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樊大彧)

上一篇:国内首艘自主知识产权牲畜运输船今天在大连命名交付
下一篇:九江田中召开新学期第一次教研组长会议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