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高端民办教育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值得关注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9-11-27
手机版

  原标题:高端民办教育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值得关注

  九月开学季,点开手机的新闻应用,头条里最多的是各类夸张和铺张的教育类新闻;翻看微信朋友圈,高收入家庭的小孩背着书包上高端民校的相片在刷屏。不必讳言,只要花得起,帮孩子挤进一家可以提高进名牌大学机会的民校,是很多家庭的首要大事。至于花不起钱的,黯然上公校是唯一选择,也不会有太多媒体关心。值得担忧的是,仅余的那点教育公平,可能正是如此被一步步蚕食。

  诚然,民办教育是一个很庞大的产业。8月底北师大发布的《民办教育蓝皮书:中国民办教育产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透露了一些很重要的数字: 2018年,民办教育市场规模为2.68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可达5万亿。《报告》还重点指出,该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8%。

  高端民办学校的竞争力被认为是用钱砸出来的,这笔账不妨粗略算一算。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国家教育总投入(相当于公共教育总投入)为4.6亿元。与2.68亿的民校经费规模相比,投入上的“民公比”约为3∶5。据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以民办生占比最高的高中阶段为例,总在校生人数为2374.5万人,其中306万在民校,亦即学生数的“民公比”约为1∶8。

  众所周知,即使不论硬件,就师资而言,有不少高端民办中小学有地方公办的背景,尤其是部分教师仍有编制,照样领财政工资。先姑且当公教投入都花在公校学生身上吧,即使如此,生均投入的“民公比”仍接近5倍。

  能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如此逆势增长,当然是因为这个产业给予家长的优厚回报。看一个例子,9月2日的《成都商报》报道了某在港上市成都高端民办高中上半年营收逾7亿。该民校在人口众多的四川省,2018年一口气送了37个学生进北大、清华。笔者查到2017年北大清华一共在四川省招生327人。换而言之,倘若招生名额变化不大,该民校一家就占了八分一的份额。在人口大省的四川,当然不止一家高端民办高中。

  不妨说得直白一点:只要家长交得起高端民办的学费,本来由公校生激烈竞争的顶级大学学位,就有机会相对容易地成为贵公子或贵千金的囊中物。与普通民办学校为了满足随迁子女基本教育需要迥然不同之处在于,高端民办的实质其实是在千军万马过的考试独木桥中为你找机会插队。这可能也很好地解释了新学年参加迎新大会的“双一流”高校教师的普遍感觉:中小学均为公校背景的新生正急速成为少数。一个难以回避的趋势是:当民办教育规模越大,教育可能会越来越不公平。

  往纵深思考,教育公平受损,不但长远影响公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公平机遇,同时也可能在中短期拖低本可由中产阶层支撑的内需。这从教育支出在GDP中的占比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当下的公共教育开支已经做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占GDP的4%”的承诺,随着民校收入规模即将破5亿,教育的总投入会在未来几年内上探GDP的一成。当中产家庭的财力,在还房贷、送老人住养老院自费床位和预防大病时的自费部分之外,还得在子女上民校上大量耗费积蓄的话,这个阶层的消费力还能靠什么维持?

  故此,无论是从教育公平,还是从藏富于民撑起内需的角度看,未来教育投入的增加,都有必要以让中等收入家庭子女回归公校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不妨回首初心,当初推动民办教育的重要初衷是引入更多资源改善条件,例如提高教师的待遇、让随迁子女有书念。

  但是,当民校生的生均投入平均接近公校生5倍之时,一般教师的待遇增长了多少?当民校作为一个整体裂成高低两端之时,大多数的随迁子女仍期望积分上公校。当一些省份要求民校不得以面试形式招生时,各种对“课堂参与”的“观察”随之而来。

  然后,如果冷静下来想一想,通过民校让子女最后上了最顶级大学的家庭,其实永远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家庭不过是花了很多钱让子女在民校里完成了本来可以在公校免费完成的义务教育。在其中得益最大的,一直都只是投资者。

  编辑:朱紫瑛

上一篇:湖南铁道职院开展网络拉歌活动
下一篇:市公安局招130人!大专可报!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