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打造“硬核”开学第一课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9-11-27
手机版

  9月8日举行的东华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朋辈教育,为新生掀开了思政课的魅力一角:“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东华”开学第一课,由学兄学姐现场开讲,8名在校大学生深情讲述自己参加社会实践的故事,生动阐释大学生如何将小我融入大我,让青春与祖国同行。

  

  

  从扶贫到援疆,“津津有味”“丝路经纬”

  扶贫、援疆,看似与大学生有些遥远的国家政策,东华学子近年来接力式地参与其中,贡献力量。在“第一课”上,社会实践团队的学生代表更是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

  在东华大学对口帮扶的云南省盐津县,同学们从学当支教小老师,到成立“津津有味”暑托班;从新建校园文化国情长廊,再到“津津有味”图书馆落成;通过国学简介,让孩子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今年是脱贫攻坚关键之年,学校通过“环盐津”大学生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学生发挥专业优势,深入盐津各地,当好“新时代新思想”的宣讲者;来到实验室,做孩子们崇拜的“科普专家”;走进深山,变身为帮助搭建与外界连接的“网络维修工”;发挥才智,当好脱贫攻坚“5+N”产业布局的“外包装设计师”。

  而在距离盐津3000多公里之外的新疆,东华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援疆团的外语学院大二学生陈秋燕参加了昌吉市阿什里乡中心学校“红领巾”小课堂授课。课程结束时,四年级的维族学生阿依莎娜·许库尔提特意给队员们送上了她画的蜡笔画。看着画上十几个大哥哥大姐姐和一群可爱的孩子,陈秋燕热泪盈眶。当面对数千名新生讲起这段经历时,她哽咽了……一次援疆行,一生援疆情。

  陈秋燕告诉记者,“援疆这一程没有白来。能够站在开学第一课的讲台上,我深深感到了责任与自豪。我要把在新疆看到的变化、听到的故事、感受到的情意,原原本本地讲给学弟学妹听。让大家和我一样深切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担当、需要奋斗、需要青年的时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责无旁贷。”

  自2011年起,在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邱夷平教授的发起下,学校每年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援疆团,逐渐扩大到校内其他学院,并吸引不少高校加入,今年已是第9个年头。每年派出多支实践小分队,发挥纺织服装等特色专业优势,来到乌鲁木齐、巴音郭楞、库尔勒、阿克苏、喀什等地,着眼政府和企业需求,解读国家政策,进行相关产业规划、技术培训授课,开展校企项目对接等,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新疆地区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升级贡献东华智慧,实现科技援疆、教育援疆、长效援疆。

  这份学生版教案“最上海”也“最东华”

  当碎片化的时间成为互联网争夺的焦点,用耳朵代替眼睛,便让阅读有了更多可能。“书声琅琅站台墨香”社会实践团队带着“轻扫二维码,便可走入书香世界”的愿景,围绕“如何利用等车的碎片化时间”,开始了“有声站台”的探索。

  该校推出“城市绣花针”实践专项计划,鼓励学生秉持“绣花精神”,深入上海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关注小细节、小问题,用智力实践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理学院丁怡婷同学在课上讲到,她和队友们顶着35度的高温,走访一个又一个公交站台,记录车辆等待时间,观察乘客等车行为。一份乘客调查问卷,大家整整修改了23次。团队发挥数学专业优势,分析了583份数据,为“有声站台”建设打下基础。团队交出的成绩单为建设“书香上海”、共享美好生活提供了青年思路。

  “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取材于东华大学老校长、中国化纤泰斗钱宝钧先生办学治校故事的诗朗诵《钱宝钧》,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点燃了大家以东华为荣的自豪感。穿插其间的《年代时装秀》节目展现了学校在70年新中国建设发展历程中,为国家纺织服装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

  近年来,东华大学把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今年暑期开展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活动,262支团队,2900余名师生,深入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践行知行合一理念。此次,学校再度创新思政教育,将开学第一课与开学典礼“并轨”,从学生参与主题社会实践到担纲中国故事主题宣讲,为新生入学教育“加盐”。

  

  朋辈主讲的开学第一课,让6000名萌新产生了强烈共鸣。“只有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才能在未来追忆往昔时,道一句‘奉献在祖国建设中的青春定然无悔’。”计算机学院林佳豪听完这番话,激动地说:“学兄学姐带来的精彩一课,让我切身感受到国家建设发展的变化,也激励我要把大学学习的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将小我融入大我,做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优秀青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继军 通讯员孙庆华)

  ?

  [ 责编:孙满桃 ]

上一篇:福州达明小学新校投用 全校学生数达1538人
下一篇:朝花夕拾之二:从乡村初中到县城一中的满分数学老师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