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的研究成果:MBR膜污染识别与控制及自养脱氮MBR研究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14
手机版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MBR是由活性污泥和膜分离耦合而成的一种较为新型的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鉴于膜的固液分离作用,MBR具有占地少、污泥浓度高、出水水质好等显著技术优势,因此,该技术在全球范围被广泛应用。据统计,全球MBR污水处理总量的市场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

随着MBR技术的成熟和运营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大规模MBR工艺(>10万吨/天)被用于市政污水处理。例如,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将投产世界最大MBR污水厂,设计处理规模达86万吨/天。显然,MBR技术将在污(废)水处理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图1.广东省某MBR污水处理厂膜污染情况

膜污染和膜投资是困扰MBR推广应用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MBR仍然存在自身的缺陷。在MBR运行过程中,污泥混合液中的微生物、有机物等会在膜表面沉积,引起膜污染,进而导致产水量大大降低、工艺运行不稳定(见图1)。国内外科研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对MBR膜污染问题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见图2)。

但是,在MBR膜污染方面依然有许多科学和技术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总体来看,“膜污染物来源多(污水、生物大分子、微生物)、形成途径复杂(膜截留、生物生成、生物降解等)”和“膜污染控制方法不成熟、机理不明确”是困扰MBR膜污染识别、表征及控制的关键。

另外,过高的膜投资成本无疑会限制MBR在污(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因此,研发高性能膜材料或采用低成本过滤介质有望降低膜的投资成本。然而,如何确保新型膜材料和低成本过滤介质的稳定运行值得探究。

▲图2.MBR膜污染研究进展情况

膜污染物的源解析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孟凡刚教授课题组一直从事膜污染和新型MBR反应器的研究工作。微生物细胞表面的胞外聚合物(EPS)及其释放所产生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一直被认为是膜污染物的主要来源。EPS和SMP组成(多糖、蛋白质和腐殖酸等)和形成机制(微生物分泌和基质降解等)的复杂性导致人们对膜污染机制的认识一直不明确。

研究发现:不同分子尺寸范围的SMP具有显著不同的膜污染行为。在0.45μm-10万Da尺寸范围内的SMP(主要由多糖组成)会在膜表面沉积,成为关键的膜污染物;而小于10万Da的SMP会透过膜,成为膜出水有机物的主要成分。

同时,借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在膜污染的初期(TMP发生跳跃前),SMP是膜污染物中蛋白质的重要贡献者;而在严重膜污染阶段(TMP发生跳跃后),胞外聚合物(EPS)逐渐成为膜污染物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此外,生物降解实验和多组分生物降解模型(Gmodels)的研究结果表明:SMP中的多糖和膜污染物(TMP跳跃后)中的多糖具有非常相似的生物降解行为;而EPS中的蛋白质和膜污染物中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降解行为。以上研究表明,膜表面微生物自身分泌的EPS和污泥上清液的SMP分别是膜污染物(严重膜污染阶段)中蛋白质和多糖的根本来源(见图3)。

延伸阅读:

MBR在市政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效果分析

外置式MBR工艺处理垃圾渗沥液中脱氮的效果

你知道如何调试与管理MBR膜生物反应器吗

上一篇:四川大学校花文艺范儿写真 大眼望穿你的心
下一篇:兰州理工大学成果转化中心通过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