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教授视角 | 吴飞:为什么总有投资者“踩雷”
【MBA中国网讯】
抛开P2P本身的合法性因素,投资者频频踩雷的背后,仅仅是因为投资者的无知以及不了解投资风险吗?近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吴飞受邀为FT中文网撰文,分享观点。
曾经叱诧上海滩的证大集团掌门人戴志康由于P2P平台爆雷,其公司一夕之间被清算,是曾经火热的P2P行业最新传出的雷声之一。这个“你看中他们收益,他们却正盯你的本金”的行业,曾经被众多投资者热烈追捧。即便媒体以及监管层反复预警,仍有大量的投资者“奋不顾身”,直到一声雷响,投诉无门,只能苦等清算结果。
但是抛开P2P本身的合法性因素,投资者频频踩雷的背后,仅仅是因为投资者的无知以及不了解投资风险么?投资者如果对于金融产品的属性不了解,这是缺乏金融素养(financial literacy)的问题。但如果投资者明知道潜在的风险巨大,但依然选择相信自己的运气,这就是投资中的知行不合一。
你的金融素养如何?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与美国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发布的“2019年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下称财富健康指数)或许为这一问题提供一些补充。财富健康指数报告显示,相对于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新富人群对于自身财务状况的满意度更高,对于短期和长期的财富健康更有信心。但是,这些信心的来源恐怕很难让人放心。调查中,三线城市新富人群在财务规划、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使用这两个方面分数最低,说明他们的金融素养和乐观态度并不成正比。而在三线城市,新富人群恰恰主要依靠自己和有限的金融知识来管理财富,来维持其长期财富信心。
具体来看,金融素养或者财务素养是指人们理解和处理金融相关决策的能力。学术界通常用“Big Three”——三个简单的选择题来评估这一指标:一是,如果你有100元放入存款账户,年利息是2%,经过5年后你的账户共有多少钱?选项包括“大于110元”,“等于110元”,“小于110元”;二是,如果你的存款账户利率是1%而通货膨胀率是2%,1年以后你的购买力是超过、等于、还是少于今天?三是,你认为“买入一支单一股票要比单买一支基金更安全”是否正确?其中第一道题考察你的复利知识,第二道题是关于对通胀概念的理解,第三道题是关于多元化投资理念。有多少人能回答正确呢?
2013年美国的一份研究发现,71%的美国成年人正确回答了复利的问题,81%正确回答通胀问题, 64%正确回答风险多元化的问题,全部回答正确的比例只有43%。其他国家的研究,比如对于第三道题的回答,荷兰、日本、德国、智利、墨西哥等国家的正确率是一半左右,新兴市场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只有30%正确率。这说明市场投资者缺乏金融素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哪怕是在发达国家。
金融素养可以通过系统性的教育来获得提升。中国央行发布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下称消费者金融素养报告)报告显示,教育、收入、地域、年龄和职业五个因素与消费者金融素养得分显著相关。报告提到,消费者收入、受教育程度与金融素养在95%的水平以上显著正相关,而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是金融素养提升最快的阶段。换而言之,这部分人群也最缺乏金融素养。
教育可以改变金融素养,也间接地影响到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理财行为。消费者金融素养报告也发现,受过本科以上教育程度的受访者,在延迟消费满足、个人信用态度等维度的得分,要明显高于初中以下学习的受访者。同样,在贷款前考虑还款能力、信用卡还款习惯等方面,本科以上学历的受访者也比初中、高中学历的受访者更为稳健和保守。不难理解,在面对一款金融产品时,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了对于这款产品的理解。
深层次原因:过度自信的偏差
但同时也有很多研究发现,教育广义上可以提升投资者的金融素养,但对于最终投资行为的影响却并不显著,或者说并未提升投资者的财务决策质量。举例而言,在众多踩雷的P2P投资者中其实不乏高学历、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投资者。他们为什么也会投身其中?难道他们也缺乏金融素养,缺乏辨别风险的能力吗?
答案不一定如此。除了受教育程度和金融素养的差别,存在于我们内心的认知偏差可能是更深层次或者更普遍的原因。这些行为偏差导致我们无法客观地评估风险,或者明知道风险也奋不顾身地参与。很多投资者清楚地知道P2P是一种击鼓传花的游戏,知道游戏的风险点在哪,问题是大多数人都自信他们可以在短期获取高额的收益,还能在鼓声停止之前安全抽身。
这些人可能犯了过度自信的偏差。
他们的过度自信体现在:一是,人们过度估计了其完成任务的能力,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切实际地积极的自我评价。这种过度估计随着个人在任务中的重要性而增强;二是,过度自信的人往往有事后聪明的特点,夸大自己预测的准确性,尤其在他们期望一种结果,而这种结果确实发生时,往往会过度估算自己在达成预期结果中所起的作用;三是,人们对未来事件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期望好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高于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概率,甚至对于纯粹的随机事件有不切实际的乐观。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使得投资者抱有侥幸心理。也许他们都清楚P2P的风险极大,但是也几乎是所有人,都不认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会落在自己的身上。这种过度自信的心理也是导致这类人踩雷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部分人是由于缺乏对自我行为的控制。举个例子,在美国,人们为解决在薪酬发放前的资金短缺困境,而选择短期的薪水贷(payday loan)。通常一个周期为两周的贷款,利率在15-30%之间,年利率高达3686%-91633%,(1.30^26 -1)。即使利率如此之高,据统计,1200万美国成年人选用薪水贷,这占到美国总人口的5%。这些研究发现,除了金融素养影响到这种短视的行为,缺乏对自我行为的良好控制也是导致这些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投资中能确保自己不要头脑发热,做到知行合一便尤为重要。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在投资上做到知行合一?通过教育提升金融素养肯定是必须的,同时通过行为干预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项针对中国农村人口购买保险意愿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为实验对象设计的各种应对天气变化的保险场景教育并没有增加他们购买保险的意愿。相反,通过重复模拟在购买或没有购买保险的情况下出现真实资金损失的游戏,他们投保的意愿上升了两倍。也许,踩雷本身就是最好的干预教育,通过遭受损失的亲身经历来提升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和知行合一。
另外,在印度的一项研究发现,仅仅对受测试者进行金融知识的教育,这对受测试者的金融决策和行为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但当受测试者被要求为自己设定一些财务规划目标,并把实现目标的时间在日历表中标注出来时,教育加行为干预使得受测者的金融决策和行为出现了一些改变。如果为每位受测试者配备个人财务咨询顾问,效果就更明显了。这个结果说明,金融知识的教育+行为干预(设定财务目标)+咨询(外部的个人理财顾问)会更有效的帮助投资者作出明智的、理性的、健康的理财投资行为。
总的来说,要解决避免投资者踩雷这类问题并不困难。一是通过教育提升投资者的金融素养,使投资者能够正确了解风险和回报之间的关系;二是对投资者的一些行为提供合理的干预,避免投资者陷入行为偏差的困境;三,寻找第三方专业顾问对金融决策的支持。如果三者组合起来而作出的投资决策和选择往往会更合理,并帮助投资者大大降低踩雷的风险。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
- 全国211大学排名榜单公布,划分2个行政级别!
- 小学语文阅读专项十五——说明文阅读的简单方法
- 线上学校为“数字化教师”赋能
- 广钢3所“大公办”幼儿园集中开园
-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巢湖实验中学今秋正式招新生
- 反驳俞敏洪,中小学教师绝对有资格,也绝对能胜任教学岗位
- 高考275人上清华北大,衡水中学却被质疑,看到这张图大家沉默了
- 大学生入党和不入党有什么差别?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 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学生考了60分,全班第3名,妈妈听后却哭了
- “鬼才”历史老师:重大“标志性”事件绘成表,初中3年不再愁
- 如果学霸当中小学老师,会不会提升档次?网友:学霸不适合当老师
- 中学校服收2300元:家委会别没“存在感”
- 三年级语文修改病句练习题汇总,很全面(可打印),期中考试要考
- 江苏最憋屈的大学,曾是全国重点大学,如今却连211都没混上!
- 高中数学:函数和导数题型你会做吗?
-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幼儿园开学时间终于敲定了,家长态度不一,对此,你怎么看待?
- 重要提醒:国务院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否影响你?
- 重磅!四川公办民办高中取消自主招生考试,录取以中考成绩为依据!
- 西湖大学28位创始捐赠人中9位河南老乡 施一公:我很感谢他们
- 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 揭秘全美顶尖公立高中新泽西High Tech High
- 幼儿园小女生每天闯关1小时,妈妈解脱了,她却驶上“快车道”!
- 初中生“早恋”时,多半会偷偷做“3件事”,尤其第1件太真实!
- 网传贵阳一幼儿园20名幼儿食物中毒 教育部门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