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靠大学老师“下海”促科技成果转化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15
手机版

光明网讯(记者刘超)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社会各行业、各层面的创新能力也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以及成果转化率?日前,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我国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能力很差,因而有些地方选择让大学老师去开公司以此转化科研成果,但这是不得已的做法,不鼓励他们开公司。

“我们有不少好的科研项目,前期花了很大的精力去研究,最后结项了,这个成果也就到此为止了,并没能转化为生产力。”陈东敏认为这种将创新才成果“束之高阁”的行为实际上浪费了很多科研前期投入,包括时间和金钱。

事实上,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有显著提高: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共同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位列世界最具创新力经济体第25位,成为“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以来首个跻身25强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在“GDP/单位能耗”等创新指标上,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而且,这个提高一定程度上只是“数字”上的提高,有不少科研成果“沉睡”在校园中。

“创新最终的目的是要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民。”陈东敏告诉光明网记者,单纯量化创新指标并没有太大意义,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美国没有排到第一位,然而美国在科技创新以及社会进步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科技创新需要在金融的帮助下转化成生产力,所以我们要做科技和金融的结合。”陈东敏表示,

如何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加速成果转化?在业内人士看来,人才是关键。

目前有很多高校都在尝试解决成果转化难的问题,除了加强与关联度较高的企业的合作,成立校办企业是不少高校的选择,同时,一些高校学者也出于转化科研成果的目的自己创办公司。

对于这种校办高新企业的行为,陈东敏认为没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不值得复制。“大学不是做公司的,大学是研究性机构,大学老师不是天生的创业者,大学的主要的责任是做研究的,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鼓励大学教授去开公司,需要有一批搞科研成果转化的专门人才。”

在陈东敏看来,可以培养一批学生,让他们去办企业完成转化。“这批学生既懂得懂科研,又要培养他们有一定的商业化思维以及商科、创业知识,这些人才是未来成果转化需要的人才,而不是让大学教授们都去转型成创业人才。”人是不容易转变的,培养一批新的复合型人才的速度远快于让教授学者们转型,年轻人也更容易接受新思维。

针对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陈东敏认为要想培养这方面的符合人才,还需要在建立市场机制上下功夫。“当前在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上,政府参与得过深,而且参与时间长,现在政府做的是全方位的倡导型服务,一旦政府退出,科研成果与企业之间缺少一个‘中介’。”

以往这个“中介”的角色由政府全程承担,但陈东敏认为应该让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去充当这个角色,将部分的“中介”职能交给市场。“政府应该建立市场规则、制定市场法规,完善整个创新成果转化的业态。”陈东敏表示。

当前世界各国都着眼于未来科技的竞争,将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并以此制定了相关发展计划。因而,我们应该尽快培养科研与经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加速构建创新业态以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优化投入与产出比,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张琳]

上一篇:西安交通大学研制出世界最轻金属结构材料
下一篇:北京语言大学召开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北京地区考点工作会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