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基:大学之道求“真”求“善”/大公报记者 谢敏娴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16
手机版

金耀基,曾先后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的新亚书院院长、校长,近年除了写书法,他亦常到大学演讲和写作,新书《再思大学之道》继在一九八三年出版的《大学之理念》再谈中国的大学性格及文化学术氛围的剧变。

现代大学起源于罗马,当时的大学规模很小,知识的根本是圣经,教授便是神父。学问就是讲“信仰”,基于基督教文明。经过文艺復兴,人文的地位提高了。在十七世纪科学革命后,大学的知识性格又转变了,由“信仰”转变为“理性”,要怀疑和批判。

金耀基认为,当今的大学讲究排名和科学成就,在所有重要的研究型大学,科学所佔比例从二分之一到十分之八。“科学是知识的一种,但如果将知识等同于科学,那是‘科学主义’(scientism)。”在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下,人文学研究要藉“科学方法”,才能显出它的“科学性”,才能取得知识的合法地位。金耀基说:“我是反对这样的做法。”事实上,现在一般人的思维已经逐渐接受这种科学主义。不仅在中国有此现象,在全世界亦有这种趋势。?

文理融通 德智并重

金耀基分享他近年读的一本书《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台湾译名:《失去灵魂的优秀─哈佛如何忘却其教育宗旨?》),该书由Harry Lewis所著,作者曾在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担任八年院长。书中评述哈佛大学是“非常卓越却没有灵魂,伟大的大学忘记了什么是教育。”其学生仅以华尔街工作为荣。即使书中尚未道出其中原因,但金耀基深有同感于大学的人文教育缺失,这个问题在中国的大学亦普遍存在,是由经学走向科学所导致。

自从上世纪“废科举”,中国的学术文化开始出现“从经学到科学”的大转向。经学的部分内涵分别併入文科中的文学、歷史与哲学中。金耀基认为,经学是整体的知识,这样的分割是不合理的。在中国现代的大学结构与运作中,古之“大学之道”的求“止于至善”已不知不觉转为今之“大学之道”的求“止于至真”。

从“四书五经”变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亦变成“大学之道在明明‘理’,寻求科学之理,在止于至‘真’”。金耀基认为,大学教育如果不包括美学、伦理学范畴的知识,“止于至善”就没法讲了。学问或知识是多维度的,是多种属性的,都应得到尊重。

谈及德智教育,金耀基十分认同蔡元培先生的大学教育之道,“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期间,蔡先生倡导美育,在他心目中的大学教育是‘文理融通’,培育学生‘完全之人格’,主张美育与智育并重。”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大学是一个国家软硬实力的来源。”金耀基说道。大学是文明的载体,不只有传承、保存过去文明的职责,也有孕育、创造新文明的责任。毫无疑问,中国现代化的主旋律之一的工业化,靠的就是科学(及科技)的知识。科学对于中国新的现代文明之建构是至关重要的,但中国的现代文明不止需有“真”,也必须有“善”与“美”,而现代文明中道德、伦理与政治秩序之建立则不能不需要求“善”的价值知识、价值教育。善是伦理道德,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根本。今天的大学之道必须是求“真”与求“善”缺一不可。

一个国家的未来需要德智具备的人才,除了求真,亦要求善求美,尽善尽美。

上一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考研国家线复试时间安排和详情公告
下一篇:中国组织人事报:让高校“活水”流向基层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