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之灵性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17
手机版

内容提要:大学是充满灵性的有机体,灵性是大学创造的源泉动力,是大学存在的有机基础,是大学智慧的丰满场域。灵性教育是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高境界,发展人的灵性是大学教育的本真价值选择。构建充满灵性的大学共同体,须制定灵性教育方案,开展灵性教学科研,打造文化管理团队,创建优雅校园环境。

关 键 词:大学 灵性教育 灵性共同体

大学是技术研发源,是知识和智慧的汇聚之所,也是灵性的共同体。

一、大学是充满灵性的有机体

在西方,人们对“灵性”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灵性”(Spirituality)一词,源于拉丁语Spiritus,其意为“呼吸”。公元5世纪,基督教中的“灵性”(Spiritualitas)是用来指上帝包括神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2世纪,灵性则代表人的心理功能,是指一种无形的精神性的东西。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灵性在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受到普遍关注。西方学者普遍“把灵性描述成与万物和谐、与上帝合一、永恒的此刻、空虚和自我消亡的意义”[1],或者把灵性界定在“个体与超自然神圣力量关系的经验和人格层面”[2]等。在我国古汉语中,也有“灵性”一词的使用,其含义主要是指精神、精气,人所具有的聪明才智以及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等。在现代汉语中,对灵性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聪明,二是指动物在驯化后具有的智能。

(一)灵性是大学创造的源泉动力

大学是充满灵性的有机体,没有灵性的大学,培养不出有灵性的学生。灵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灵性,包括人和经过驯养、训练的动物所具有的技能、知识和智慧,甚至还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所具有的灵气;狭义的灵性,主要指人的心灵层面中居于高端的、具有超越性且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而不是技能、知识和智慧本身。可见,灵性包括三方面涵义:第一,灵性是人的心灵层面的存在、状态或力量,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二,灵性是居于高端且具有超越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第三,灵性是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在风格之上,在知识之上,还存在某种东西,一种模糊的东西,就好像主宰希腊众神的命运一样。”[3]这个神秘的模糊的“力”就是灵性。大学的灵性,即大学内在具有的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产生智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

(二)灵性是大学存在的有机基础

灵性乃生命之灵性。怀特海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体,大自然是活的,只有赋予大自然以生成、目的、乐趣、享受、创造等生命内涵,它才有价值和意义。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灵动的、充满了历险、享受和自由的生命过程。[4]阿什比指出,大学是文化上传宗接代的机构。“每一所大学都是独立的有机体,各按其内在规律去吸收营养和发育成长。”[5]大学的发展是按照生态化的规律进行的,就像动植物一样不断进化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6]。有人对世界上各种组织的“寿命”研究后发现,“寿命”最长的组织是宗教和大学。比如,意大利的博洛尼利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几百年依然年轻,并且还在发展壮大,可谓常青树和不老松。大学教师一代代更新,学生一代代成长,大学长久不衰,独特的生命机制是其保障。使一所大学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生命机制,“大学发展的任何阶段的任何要素都不可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7]。大学有灵性的存在,就有生命机制的基础和前提。

(三)大学是灵性智慧的丰满场域

在人类社会群体中,由于知识水平等存在的差异,其拥有灵性和灵性拓展的可能性也是不一样的。技能、知识和智慧与灵性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表现灵性。一般而言,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其灵性指数也相对较高,即知识水平与灵性指数大致是成正比的。由于大学师生在人类社会群体中是知识文化水平最高的,因此,可以说大学师生是人类社会中最具灵性的群体。有文化有思想的大学师生生活在大学中,无形中丰富着大学的心灵架构,赋予校园中的文化生态环境更高的人性意义和灵性光辉,反过来,大学校园师生灵性的唤醒与提升也会受到文化生态环境所蕴含的灵气、灵性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共生共容关系让灵性在大学中无处不在。大学校园就是充满灵性的场所。

二、灵性教育是大学最高境界

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传授使学生能够创新技能、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能力。能够产生这种能力的教育就是灵性教育。

(一)发展人的灵性是高等教育本真价值选择

近几年来,日益强化知识的有用性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的应用转型发展,把知识的有用性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用性本无可厚非,但把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用性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就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真。科学能够给人类带来福祉,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用性,属于教育的“用”,关注人自身的发展,才是教育的“体”。所有的科学只有根植于人尤其是根植于人的完美的内心世界,才有价值和意义。教育只有把人真正当人来培养,才能充分激发人潜在的生命活力。“教育必须从‘体’上着眼,应是‘全面的’,即要唤醒人的内在的所有力量。”[8]教育的本真是关于人自身,唤醒人的内在力量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担任过耶鲁大学校长的理查德·莱文说过:一个从耶鲁大学走出的学生,如果“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9]。

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沃土中都有灵性的种子。如果我们的教育不重视和关注灵性的发育与生长,任其自生自灭,灵性中蕴含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就难以充分实现。一个人的成长,不能半途而废,教育发展人的灵性也同样如此。“必须走向彻底,要把灵性发展到充分敞开的境界即‘止于至善’,才能扬善抑恶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0]因为灵性是原本的,善恶是因灵性而产生的。如果人的灵性能够顺利发展,从中就可以生发出善,反之则可能产生恶。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理当肩负起灵性彻底拓展与提升的责任和使命。首先,大学教育要努力把每一个学生内在的灵性潜能充分地挖掘并发挥出来。其次,就是要在充分挖掘灵性潜能的基础上拓展灵性、提升灵性,使灵性极大地张扬、走向极致。越优秀的大学,挖掘和发挥、拓展和提升学生灵性潜能越多越好,也是最具灵性的大学。

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交流,是精神的生长和灵性的发展。“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生成。”[11]唤醒人的灵性,并使灵性在人身上全面生成,不被压制和异化,是教育的全部责任和使命。灵性的至善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教育的任务就是发展人的灵性”[12]。大学教育的价值选择应该回归大学教育的本真,以发展人的灵性为重点;大学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是培育、提升大学生的灵性。

(二)灵性教育是处于技能、知识和智慧教育之上的教育

在传统大学教育思想中,技术技能是不能登大学的大雅之堂的,以致英国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竟然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校门口打过去了。在大学所传授的知识中,又特别推崇自由知识。所谓自由知识就是指把知识当作目的本身,用于促进心智发展的知识。代表英国传统大学观念的纽曼对技术技能训练持否定态度。他认为,一个人越是把其精力倾注于某一职业,自然他在有关这一职业的工作中会展示更娴熟的技能,但“他为社会财富的积累贡献越大,作为理性的人,他自己就会越来越退化”[13]。关于知识与智慧,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真正而且充分的目的不是学问或学识,而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思想或理智”[14]。知识和智慧是两回事,智力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不能忽视的是,“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比较模糊却更加伟大,因而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古人称之为‘智慧’”[15]。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智慧高于知识”[16]。因此,在古希腊的学园中,柏拉图所渴望的是传授智慧而不是知识。印度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也有过类似的观点,认为智慧可以运用知识,而知识却不能产生智慧。不管什么教育,都要使学生获取知识。但更为重要得多的,是让智慧觉醒。知识与传统一样,尽管十分丰富,但都是有限的,而“智慧是无限”[17]的。

没有勤奋,创造不了技能、知识和智慧;但没有灵性,再努力也是徒劳。因为创造的关键在灵性,灵性是技能、知识和智慧之源。灵性能够促进人掌握技能、知识和智慧,内化为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并进而提高人的工作效能。灵性作为渗透于人的技能、知识和智慧尤其是能力和素质之中的一种状态或力量,时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与行为,使其朝着正确的人生目标不断提升与发展。从人的身心发展轴线看,灵性既是指包括所有身心发展轴线的最高发展水平,也指所有发展轴线最高发展水平的总和,同时灵性的拓展和发挥能够给人带来高峰体验。既然灵性教育是指培养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的教育;那么,灵性教育就是处于这些教育之上的教育。技能、知识和智慧对一个人来说,诚然是很重要的,但能够创新技能、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则更重要。没有这些存在、状态或力量,新的技能、知识和智慧就难以产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灵性教育是处于技能教育、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之上的教育,一点不为过。但并不是说这些教育就是没有灵性的教育,灵性教育与这些教育不可能截然分开,而是依附于这些教育又超越这些教育。比如职业教育中那种超然于技术技能之上的力量,即能够创新技术技能的力量,就是技术技能教育中的灵性教育。

三、构建灵性大学共同体

大学最理想的目标,是构建充满灵性的共同体。所谓灵性共同体,即其组织成员将根本目标定位在灵性,并“在深度反思中领悟真理,在共同愿景中看到希望,在彼此关爱中感受快乐,达到灵性提升的共同目标”[18]。

(一)制定灵性教育方案

学生是大学共同体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只有这个群体是充满灵性的,整个大学才可能是灵性的。而要培养有灵性的学生,关键是要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找到“灵性人”的位置。

柏拉图的理想人才培养目标是“哲学王”,卢梭向往的是“自然人”,纽曼希望的是“智慧人”,雅斯贝尔斯倡导的是“整全人”,应该说,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理想蓝图。笔者以为,他们关于人才培养的理论虽然都在逼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但尚未抵达人才培养终极目标核心——人的灵性培养和培育。大学人才培养应把灵性放在突出的位置。大学生与一般社会青年的最大区别,不是表现在掌握具体技能和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们在灵性拓展和发挥方面的差异,一所大学的优劣主要表现在其所培养的学生整体的灵性水平高低。灵性的人是多姿多彩的,但共同的特征应是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和具有很强的适应力。钱学森感叹我们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如果我们的大学都注重了学生的灵性培养,何愁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然,仅把灵性指标列入人才培养目标远远不够,还要制定灵性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使灵性教育渗透学校教育方方面面。

(二)开展灵性教学科研

建设充满灵性的教师队伍。首先,大学教师要有灵性自我觉醒的意识。要努力使教师具有能够灵性地传授技术、知识、智慧以及灵性地探索技术、知识、智慧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是充满灵性的。大学教师须有灵性自我觉醒意识,灵性自我觉醒意识越强烈,其灵性潜能的发挥和拓展就越彻底;反之,其本身所具有的灵性矿藏就难以开发和利用,更谈不上灵性的拓展与提升。其次,大学教师要能够灵性地传授技术、知识、智慧。有灵性地教学,要具体体现在传授技术、知识、智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尤其要激活技术、知识和智慧的灵性,彰显课堂的灵性,点燃学生潜藏的灵性。激活技术、知识和智慧的灵性,是大学教师有灵性地实施教学的第一步。好的课堂有多种方式可以达到,但一定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是活跃的、灵动的、灵性的。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教师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是为了不教。因此,点燃学生潜藏的灵性,是教师最大的任务和终极的价值选择。再次,有灵性地探索技术、知识、智慧。怀特海说,大学的科学研究是思想的探险。无论是对技术、知识的探险,还是对智慧的探险,都需要想象力,需要灵性的广泛而充分地参与。只有灵性地选题、灵性地科学研究,才能得出有灵性的成果,有灵性的成果才是高水平的成果。另外,灵性还是大学教学与科研的连接点,灵性地进行教学需要展示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灵性地进行科研需要学生的参与,教师才能够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师生的灵性才能唤醒、拓展、提升。

(三)打造文化管理团队

大学的创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第一,管理者富有灵性。大学灵性共同体的建构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管理人员众群体,增进知识、拓展灵性是大学管理者的必然选择,灵性提升是大学管理者增值的重要方面。第二,构建充满灵性的管理体制机制。大学制度首先须是科学的,同时兼具文化与灵性。圆润、人性化的管理,是灵性管理的具体体现。充满智慧和灵性的管理制度,可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自主学习之中。第三,开展有品位的文化活动,丰富大学校园心灵结构。文化、文化传统是灵性教育的重要资源,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就是,用富含灵性的文化陶冶和提升人性,在经典熏陶中,促进灵性觉醒。

(四)创建优雅校园环境

第一,灵性的自然环境。有水才有灵气,灵气涵养灵性,水体是学校灵性的表现和象征,如北大的未名湖、厦门大学的芙蓉湖等。第二,精致的校园建筑。大学校园环境中最能彰显灵性的还有建筑。校区总体规划将灵性因素注入其中,整个校园建筑的布局都尽可能体现灵性的原则。第三,典雅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尽显精致、典雅、充满灵性。

参考文献:

[1]郝敬习.精神性: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2).

[2]Hill P C,Pargament K I,Hood R W,et al.Conceptualizing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Points of commonality,points of departure[J].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2000,(1).

[3][15][16]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3、18、43.

[4]曲跃厚,王治河.走向一种后现代教育哲学——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J].哲学研究,2004,(5).

[5][6]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2、7.

[7]陈士衡.论大学的生命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1995,(2).

[8]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七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72.

[9]耶鲁大学校长谈教育[EB/OL].

[10][12]朱新卓.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提升人的灵性[J].教育研究,2008,(9).

[1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13][14]纽曼.大学的理想(节本)[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8、59.

[17]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13.

- END -

作者:侯长林,铜仁学院校长、教授,教育学博士; 张新婷,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来源:《教育研究》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大学老师很轻松?丨恢复山东医科大学!丨成为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丨不上大学丨大学要开“国学”专业丨山大搬迁章丘丨为什么董卿又火了?丨中国大学综合实力700强丨科研机构与高校整合共建丨高校合并潮丨“双一流”遴选标准丨教师生存状况报告丨最新ESI排名百强丨2016年高被引榜单丨杨振宁重回祖国丨

985丨211丨100丨就业丨毕业丨职称丨孔子丨三体丨三联丨mooc丨创业丨未来丨大学丨师道丨课程丨管办评丨施一公丨彭丽媛丨互联网+丨青年教师丨浙江丨学术丨教改丨临沂丨教育法丨就业力丨创业大学丨高校反腐丨近亲繁殖丨亚洲大学丨教授治学丨科研评价丨离岗创业丨科研怪相

上一篇:大学个人申请 普台高中成果丰硕
下一篇:南开大学2017年6月英语六级报名时间|考试时间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